从人们的衣着看一个国家的纺织业,最直观也最简单。走在汉城干净整洁的大街上,但见步履匆匆的韩国人,男士大多西服革履,女士也多身着正装,这些服装质地优良,裁剪合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韩国纺织业的现状。
东大门市场的变迁
走进汉城东大门市场,仿佛走进了服装的海洋。在26座大厦里的29000个摊位中,有13000个摊位经销服装,而其它1万多个摊位也都经销纽扣等服装配件。每天,约有30万韩国人和来自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此选购定货,年成交额达70亿美元。有趣的是,因客商从四面八方赶来,购买量又很大,故这里的成交多在夜间进行。
有100年历史的东大门市场过去一直生产传统服装。朝鲜战争后,许多人受欧美影响,服装逐渐西化。如今,东大门一带的小印染厂没有了,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现代代的工厂和座座高楼里的商铺。在东大门从事服装设计的人员就有2万,他们推出的新款服装如果一个礼拜没有销出去就是失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大门的从业人员达10万,从事相关工作的则有20万。
“韩国服装与纺织业有质的变化是在近20年。”汉城时装设计中心主任金明浩说,汉城服装业生产、销售量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受政府支持的支柱性产业。该中心成立于2000年,主要业务是为企业的生产、开发提供策划、指导与服务。眼下,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将于6月12日至14日举行的时装博览会。金明浩说,世界杯也给韩国服装业带来巨大商机。比赛期间,不少中国球迷将来汉城。为此,本届博览会将以中国客户为重点。
职能与我国纺织工业总会相近的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联合会会长朴成哲从事纺织业数十年,从1986年开始与中国交往并在中国开办了服装厂,他说:“我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朴成哲认为,中韩在纺织业的合作势不可挡。韩国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强强联合,前景光明。
据朴成哲介绍,韩国现代纺织业始于六十年代,在近20年间发展尤为迅速。从纺纱、织布、印染、设计、制作到纺织机械制造,多项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韩国的纺织品出口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160亿美元,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韩国纺织业的许多企业都看好中国并有与中国合作的强烈愿望。朴成哲说,中国加入WTO,纺织品配额取消,关税将从23%降至10%,不仅为中国纺织业提供了机遇,而且也拓展了中韩同行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我坚信,”朴成哲说:“无需很长时间,世界名牌纺织品就会出自汉城或者上海!”
“韩中合作可以创造奇迹”
服装市场购销两旺与服装大量出口,得益于韩国纺织机械制造、印染、制作、信息等各环节的有力支撑。短短4天时间,记者走访汉城、安山、大邱等地的几家企业,对此有了更多的了解。
投资2500万美元建成的PAKA印染厂,拥有亚洲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厂长朴东镐先后50次到中国考察、寻求合作。他说:“我热爱纺织业,也特别喜欢中国"。朴东镐夸奖中国的棉纱、纯羊毛世界一流,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韩国,而且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上海、浙江等地,耳闻目睹中国的政府官员服务意识强、知识面广,朴东镐与中国同行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
生产工业缝纫机、绣花机的SWF年产值3000亿韩币(约合人民币25亿),产品销往欧洲、南美和中国。今年4月,他们投资300万美元,在上海修建的月产5000台工业缝纫机的工厂已顺利投产。
从事服装信息业务13年的IfN是韩国最早成立的为纺织行业提供信息服务的企业。据公司理事金成元介绍,公司由300多个企业股东组成。除为行业各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发布流行趋势,还从事电子商务。韩国上网人数约占总人口的60%,目前公司运营两个网站,一年网上销售的服装达50亿韩币。纺织业的高额利润,使得韩国一些全球知名的大企业也纷纷投资建厂。人们熟知的三星、现代、LG、大宇在服装机械、成衣制作方面业绩不凡。三星旗下已有20多个服装品牌,其中有的品牌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开设了专卖店。
被誉为韩国时装之都的大邱,从事纺织业的工厂、企业有5000多家,涤纶产量为世界第一。为弥补只生产、无销售网络的缺陷,韩国政府出资在大邱修建了国际时装中心,并每年在此举办一届国际纤维博览会。这个现代化的时装中心不仅有可容纳千人的时装表演大厅,而且有世界纺织、时装的丰富资料。无论来访者需要什么样的行业资料,都可轻易从电脑中查阅。中心还建有一个网站,无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今年恰逢中韩建交10周年。在汉城等地采访,韩国人民的热情友好和敬业、勤奋,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韩中合作可以创造奇迹”。这是IfN总经理金海莲女士的心声,也是韩国纺织业有识之士的共同期待。 人民网记者赖仁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