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纺织面料打向国际市场,是绍兴纺织业多年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今,来自市场的强劲驱动,再加之政策的有效激励和企业的主动出击,不仅改善了内外贸严重失衡的市场结构,而且成了拉动区域经济的新动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把绍兴建成纺织品出口大基地的目标已雏形初显。
仅以占绍兴市出口总量半壁江山的绍兴县加以剖析,现已成了全国外贸出口的典型而备受瞩目。2001年,绍兴县实现自营出口额8.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增幅跃居浙江省外贸十强县(市)首位,据测算,全县外贸依存度和对GDP贡献率分别达到58%和105%;而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纺织品已占出口总量的89%,全县纺织品外销率超过35%。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一外贸业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当地的集约优势和比较优势,从而全方位、宽领域地拓展了国际市场,相当于到国外再建了一个中国轻纺城。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令人羡慕的业绩固然可喜,但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切实关注并不断改进,方能使绍兴纺织业在市场拓展和品质提升上呈现交相辉映的景观。鉴此,一些专业人士指出,绍兴纺织品外贸出口应在避免低价竞争、提高面料品质、开发绿色产品、扩充出口企业等方面加大引导和改进力度,以提升绍兴纺织业的竞争品位,加速建设出口大基地。
———要竞价,更要竞争。一位企业老总气愤地告诉记者:我们有一家已有两年业务关系的中东客户,最近一定要将原来一直在做的产品单价压价0.5元人民币,但由于这一产品的利润实在很薄了,已没有降价的余地,因此只有放弃了这笔业务。事后得知这一订单由邻近的一家企业按客户要求的价格接了,这简直让人难以理解!像这位老总一样为此而忿忿不平的还大有人在,他们弄不明白,明知无利可图,但订单还是照接。对于这一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是享受福利企业待遇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也有的是规模大小等原因引起的,但还有一点是必须指出的:如果一味地将全方位的公平竞争演化成单一的价格竞争,其结果不只是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将牺牲一个区域的利益。
———要数量,更要质量。与纺织品外销快速增长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纺织面料的品质提高尚无显著的突破,产品雷同、品位较低、附加值偏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观,出口纺织面料的平均单价还在0.5美元上下徘徊。但令人可喜的是,目前一些企业已十分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质。绍兴南方织造厂开发生产的装饰面料出口巴基斯坦的售价达到每米2美元左右;绍兴恒美染整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功能性系列面料的出口价都超过了每米1美元,为绍兴纺织品提高品质增添了亮点。
———要内销,更要外销。目前,绍兴县有实绩的自营出口企业为275家,约占该县2000余家纺织企业的不足15%,如果再算上轻纺城的近1万家布商,这一比例就更低了。由此可见,绍兴大部分纺织企业仍以内销为主。究其原因,最为主要的是利益驱动的结果。1997年底以前,绍兴纺织业以闻名遐迩的轻纺城为依托,不仅纺织面料畅销不衰,且附加值十分可观;而更主要的是,与外销相比,内销的质量要求相对较低,交易风险较小,又便于操作,因此人们自然选择了内销,而不乐意做风险更大、质量要求更高、专业人才需要更多的外销了。但进入1998年以后,国内纺织业竞争呈现白热化,绍兴纺织业则处于“价格战”的前沿。面对严酷的现实,一些有胆识、有实力、有人才的企业相继参与了国际竞争,而另一些企业则由于意识、实力、人才等方面的因素,至今仍固守在国内市场,但愿他们也能早日走上“内外贸并举”的发展之路。
———要“亮色”,更要“绿色”。绍兴纺织品出口的亮色不胜枚举,但令人必须关注的是,其中不乏被“绿色”难住者。一家印染企业的老总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有一批出口欧洲市场的面料,就因染料不符合本国环保要求的原因而被退货,教训实在深刻。而可喜的是,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领取“绿卡”,绍兴安昌染整厂、绍兴永利印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经或正在通过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为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本报记者施建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