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以前,我国的纺机标准化工作基本是计划经济的模式,即由国家下达标准制修订计划,由有关标准归口单位负责组织计划的实施
1995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原纺织总会的支持下,我国纺机行业标准化的技术权威组织“全国纺织机械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内编号为CSBTS/TC215,下称标委会)应运而生,委员来自企业、科研、教学、监督检验和行政部门。从此,纺机标准化工作开始打破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由行政管理向以技术专家为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加速了纺机标准化的市场化进程。
标委会以国家重大技改项目、技术引进技贸项目及安全环保项目为重点,结合企业需要,制修订了大量市场急需并可为产销双方提供仲裁依据的贸易型新型纺机标准,如:国产印染成套设备系列标准;多种类无梭织机及关键配套器材标准、纺机安全标准、纺机噪声测试规范等。1996年至2001年底,共计完成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98项,其中基础标准32项,工艺标准4项,产品标准65项。基础标准绝大多数都等同、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产品标准的技术指标也大多参照国外先进机型,形成了一批达到或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起到规范市场作用的标准。
“九五”期间,纺机国标标准化工作得到很大发展。标委会继续积极承担ISO/TC72(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机械和干洗机及工业洗涤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国内归口工作,该委员会下设7个分技术委员会,即SCI“前纺准备、纺、捻和卷绕机械及附件”;SC3“织造机械和织前准备机械及附件”;SC4“染整机械及附件”;SC5“工业洗涤机械和干洗机及附件”;SC7“纺织机械监控的数据接口”;SC8“纺织机械安全”;SC9“纺织机械图形符号”。除SC5属轻工行业外,其余均属纺机行业。1996年至2001年,标委会秘书处代表我国参加了对国际标准工作草案、委员会草案、国际标准草案、最终国际标准草案等各阶段的投票,表决200余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反映了国内厂家对制修订过程中的国际标准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维护了我国企业的利益,对消除贸易技术壁垒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入世,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作用日趋明显。面对这一发展趋势,标委会加强了国际标准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纺机国际标准大多由欧美等发达国家起草制订,从其自身利益出发,难免会给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设置无形的障碍。例如,近年比较盛行的绿色壁垒、安全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而我国因技术、经济实力等诸多原因,基本未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过程,提出的意见也缺乏力度。为改变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被动局面,争取更多的发言权,有理有据地维护国内企业的利益。“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原纺织总会的支持下,标委会联合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相继开展了“纺织机械采用国际标准现状的研究及采标措施”、“纺织机械噪声控制及噪声测定方法研究”,并参与了国家标委的“采用国际标准研究分析信息采集系统”等社会公益研究项目。较系统地对纺机国际标准体系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标准中的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进行深入的试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1年,标委会根据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战略,适时调整了工作重点,确定了“十五”期间纺机标准化工作将以加快采用国际标准为首要任务。2001年起,分期分批列入制修订计划,将适合我国国情的ISO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除属外行业的标准),到2006年,采标率将由现在49%上升至90%。同时密切注视、深入研究国际标准发展动向,积极跟踪发展较快的纺机安全环保、信息技术领域的标准,及时调整不适应入世形势的纺机标准体系,加强纺机器材基础标准的研究制订,清理、取消一些长期不用或已有同类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预计“十五”期间,纺机行业将制修订国家标准80余项,行业标准50项。纺机标准化将会出现一个全方位与国际接轨,适应市场的崭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