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也是科技强国。想当年,日本产的“快巴”、柔姿纱等面料一度风靡中国城乡。然而,曾几何时,日本的纺织业已非昔日光景,产业规模不断萎缩,生产大幅下滑,90%以上的国内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面对此情此景,日本的纺织工业———
日本纺织工业近几年由于产品价格下降,二次制品(制成品,下同)进口激增,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流通业都处于非常严峻的状态。
除1997年以外,自1994年开始,日本家庭的平均消费支出逐年递减,其中被服支出已连续9年持续下降,2000年下降7.8%。大型商场、超市、零售店的服装类销售额2000年比前一年下降了4.1%,这已是连续第3年下降了。
近年来,尽管日元贬值,纺织品的进口却仍大幅增长。出口虽有所增加,但纺织品贸易赤字以美元计算却增长了21%,以日元计算也增长了16%。从棉制品的供求调查中可知,进口已占内需的91%,特别是服装类,包括袜子、手套、手绢等在内的进口高达96.1万吨,金额为2.0346万亿日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2.8%。从数量上看,已达66.8亿件,增长31.6%。在服装类的进口中,85%是中国产品,向中国一边倒的状况更加严重了。
日本国内市场
虽然有人说日本经济已出现回升迹象,但进入2001年后,并没有出现显著增长,日本经济仍然处于结构调整之中。随着日本国内生产规模的缩小,棉制品库存继续减少,2000年末为116.1万吨,比前一年减少2%。市场不活跃使棉纱、棉布市场持续低迷。
纺织品贸易
2000年日本纤维及其制品的出口额为9154亿日元,比前一年增长1.7%,以美元结算增长6.9%。但另一方面,进口金额高达2.7457万亿日元,比前一年增长10%。纺织品贸易赤字为1.8303万亿日元,比前一年扩大了15.7%。进口数量也有所增加,仅从棉制品来看,进口量为804.8万吨,比前一年增长13.2%,进口渗透率为91%,其中二次制品为583.5万吨,增长30.7%,占棉制品进口的72%。
纯棉纱进口113.1万吨,比前一年大幅减少25.1%。其中普梳纱减少29.8%,精梳纱减少10.1%,精梳纱所占比例由前一年的29%扩大到35%。
棉织物进口16.8678亿平方米,比前一年减少7.7%。从供应国情况看,从中国进口的粗、细布、阔幅细布、府绸等均有所减少,减幅为9.5%,从印尼进口减少7.4%,巴基斯坦减少22.3%;而从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省的进口却增加了。从欧共体进口织物1.4365亿平方米,比前一年减少7.5%。棉纱、棉布进口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二次制品进口的增加导致国内需求减少所至。
日本纺织行业面临的课题
日本纺织行业的长处在于不断技术革新,努力开发新材料、新商品,生产别人不能生产的东西,向世界提供最高水平的纺织产品。日本棉纺协会为了确保和加强新产品开发研制原动力的技术力量,从1998年开始,以提高和发扬纺纱、织造、印染和保全技术,对企业内的中坚技术力量实行技术培训,并为培训人员编制了各工序所必要教材。经常召开技术研讨会,扩大和充实纺纱、织布技能的研修、评审制度。
产业结构和流通结构的迅速变革,对具有悠久历史和复杂的垂直分段结构的日本纺织业是个不小的冲击,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生产流通结构,改变过去老的贸易习惯,是纺织业当前最紧迫的课题。而从生产、销售垂直型的服装业的日益活跃和大型批发部门的不断破产中,也可以看出流通中介的不顺畅。为此,日本纺织各行业结成一体,共同构建贸易现代化和快速应变机制。日本棉纺协会和日本化纤协会、羊毛纺织分会三个上游产业团体与日本服装产业协会之间建立了“TA(纺织·服装)业务改善委员会”,经常互相沟通,制定基本合同的标准模式,对具体问题进行共同探讨等。另外,目前还在进行以下三项工作:推进纺织流通、结构改革及快速应变活动;政府支持下所实施的“纺织工业基础整顿、改造活动”;“QRAI”项目下的纺织行业的BRP和SCM系统的开发(产、供、销连锁管理系统)。
另一个课题为环保问题。日本棉纺协会建立了“棉制品再利用研究会”,在对会员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开始着手研究开发利用旧服装、面料生产再生纤维、再生可纺纱、再生原料的生产技术。在硬件方面,各企业也都在扩充废水处理设施,垃圾焚烧设施等,积极进行环境评估,相继取得ISO14000认证等。
虽然各界都在积极努力改善纺织行业的内外环境,但纺织品进口持续增长,给业界带来了巨大压力。继1999年11月日本针织工业联合会提出“非常事态”宣言之后,各地其他行业也纷纷提出限制棉制品进口的要求,并与政府共同成立了“纺织工业贸易特别工作小组”,共召开了十多次讨论会,提出制定进口秩序化对策、简化申请贸易保护(TSG)条款的手续、放宽申请反倾销关税的手续等。□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