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大背下,国际化已成为众多纺织服装企业的目标。
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的两种新动态――OBM(原设计制造)和跨国并购。
究竟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如何?这两种新动态在现阶段的中国是否有发展的根基和土壤?
入世以来,中国纺织服装业发生了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一是今年/8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办的CPD专业成衣博览会(全球规模最大的服装博览会)上,中国服装企业所形成的影响力给专业观众和外国参展商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有11个中国知名品牌服装企业首次以原创品牌组队参展。这表明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希望以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决心,让“中国品牌”代替“中国制造”;
二是2002年,中国最大的长毛绒面料生产企业海欣股份(600851,SH)出资1637.2万美元,收购美国GLENOIT公司纺织分部的两家工厂和46个商标品牌的永久使用权。具有70年历史的GLENOIT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长毛绒服装面料生产商,海欣成功收购其纺织分部后,在行业内从中国龙头老大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而这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的新形式――跨国并购。
现状: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分析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化模式,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OEM和ODM
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加工制造角色,仍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的主流模式。2003年的CPD展会新设了一个“全球时尚(Globe Fashion)”展馆,是CDP上惟一一个以加工制造为参展主要内容的展馆,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的450个参展商,而其中中国参展商有230多家,占了一半以上。ODM转OEM多了设计环节,是更高层次的加工制造,利润空间更大,一直是OEM企业努力发展的方向。目前加工企业中ODM的比重已经比过去增加了很多,2002年服装出口中一般贸易所占比例已超过半数,达到52%。
Franchise(特许加盟经营)和License(商标特许经营)
通过特许加盟经营或商标特许经营,使自己利用到国外品牌的无形资产及运营体系,是在国内市场运作品牌的国际化模式。前者直接引入产品和经营模式,如目前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MANGO(MNG)。后者则引入商标、品牌形象和设计风格,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是在国外品牌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下,由国内企业自主运作。如杭州汉帛集团近日与拥有CK品牌的美国服装上市公司Phillips Van Heusen (NYSE;PVH)签约,成为该公司旗下第三大品牌izod的中国商标特许商,同时又在积极争取成为风行世界的西班牙XARA品牌在中国的代理。在国内市场运作相当成功的皮尔卡丹、Hush Puppy等品牌,也属于商标特许经营。
OBM
目前许多企业都有从OEM、ODM进一步升级到OBM的美好愿望,如参展今年CPD博览会的广东名瑞、广东状态和威鹏等公司,都希望以原创品牌进军欧洲市场。
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国际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方式,中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参与跨国并购。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全球董事总经理欧白龙表示,“2000年,在全球并购活动达到峰值后急剧减少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并购交易突出,其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因为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中国企业希望通过寻求收购机会来扩大规模,中国公司在未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收购者。”在纺织服装业,中国企业亦开始尝试跨国并购,如海欣股份收购美国GLENOIT公司纺织分部和天一麻纺有限公司收购德国亚麻制品品牌HILTEX。
其它
合资、到国外注册品牌、在国外高代表处或分公司、聘请国外著名设计师等,也都可以说是在某个方面或某种层次上达到了国际化。(曹益堂 王晓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