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几个简单的词概括2001年纺织行业经济形势的话,那就是不顺、挫折、反差。谁都知道,去年整个行业的生产、出口和效益均创出历史新高,着实让业内人士欢喜了一把,而今年为何呈现另外一种景象,岁末之际,需要认认真真、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
(一)
观察行业形势必先有一个标准。按理说,计划经济看生产,市场经济看销售。据此尺度,就不能只看到全行业大类产品如化纤、纱、布、丝织品、服装的产量都在不同程度增长的情形,而更应该关注行业的销售、产成品、应收帐款等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口径的一组数字显示,2001年1-10月份纺织全行业上述大类产品分别同比增长17..37%、6.99%、3.98%、11.7%、10.27%,但总体的销售收入、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增幅均低于现价产值增幅,产成品增长高出产值增长2.7个百分点,应收帐款净额同比增长8.85%;若分经济成份观察,国有纺织产销双双萎缩呈现负增长,而产成品、应收帐款净额反向递增9.97%和3.36%,非国有纺织产销涨幅均在13%高位之上,而后两项经济指标不差上下,分别为13.34%和11.86%。这组数字足以表明,今年以来全行业经济形势“销售不顺”是一个明显特征,企业的日子自然比去年难过了很多。
企业销售不顺在出口环节表现尤其突出。按海关统计,2001年1-10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443.22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增幅至少低于去年同期20个百分点。观察今年的出口情况,全球性经济衰退直接挫伤了我出口的锐气,“9.11”事件更是当头一棒,进一步打压了我出口走势,加上国内出口退税普遍不能及时到位,致使今年行业的整体出口形势既增长乏力又全面回落,按月度累计出口同比增幅出现由5%向2%的一路下滑,日本、香港、美国、欧盟等各大主销市场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呈现20-30%的大幅跌落,非设限国家出口增长仅为1.81%,排序第一的化纤制产品下降了1.59%的出口,毛、麻及其它纤维材料制品出口分别下降了4.34%、9.39%、1.24%。由于纺织行业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过高,出口不顺内需压力必然加大,一旦内需增量消化不了出口减量,而受去年过于旺盛的外需拉动形成的生产惯性,自然给企业带来销售不顺、库存增加的麻烦。根据我们与国务院发展中心企业家调查系统联合组织的调查显示,2001年国内被抽样的纺织企业约有4成认为销售量下降、库存过多,3成的企业销售没有增加。这一调查虽只涉及470家企业,但其结果基本上能够反映今年行业销售形势不顺的特征。
(二)
服装、化纤、棉纺是我们的行业主体,去年为三大创利行业,而今年服装行业依然向好,但后两大行业遭受挫折,呈现大幅减利。据国家统计局数字,1-10月规模以上棉纺企业减利13.3亿元,化纤减利31.2亿元,严重抑制了今年全行业经济效益的来源。棉纺减利不能不提及棉花。今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尽管呈现走低趋势,但与国际棉价存在平均每吨高出1200元上下的差价,据前三季度棉纺全行业用棉量初略估算,据此差价则相对减利约40亿元,尽管企业强化内功及后道企业消化了不少,但由于内外需求不足,产多于销,库存增加,产品价格下跌,企业竞价抢夺纱、布市场,使得棉纺织行业难以避免减利的结局,一些企业如果不是去年“藏利”,今年将落入亏损行列。化纤行业减利的基本因是供求失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给。“九五”以来化纤行业着实“火”了一把,受利润空间过大的刺激,大、小化纤齐头并进,争先恐后扩容或新上能力,造就了一派繁荣,没有想到却把行业推向了困难的边缘,今年后道的纺织加工形势严峻而需求低落,但化纤行业膨胀起来的产能惯性太大难以放慢节奏,1-11月全国化纤总产量744.7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产18.55%,其中行情不好的涤纶产量562.99万吨,增长22.88%,一面是生产增长,一面是市场不旺,到头来只能依靠价格拼个你死我活,大化纤凭借规模优势,价格走低还算能撑得住,而小化纤就惨了,不少会落个扫地出门的下场,难怪有人说:“今年的化纤有点闹”,而“闹”的结果是行业资源浪费,效益严重滑坡。显然,观察化纤、棉纺两个行业的运行情况让人心烦,好在还有一个大行业即服装行业的产销形势平稳正常,且有10多亿元的增利,并有望超过去年全年80亿元的盈利水平,成为今年全行业大势的主要支撑和行业亮点。
不幸的是,今年国有纺织遭受了挫折。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却现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1-10月国有纺织产销萎缩,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90.24%,规模以上统计中的企业数减少了403户,而企业亏损额递增了25.5%,亏损面上升了13个百分点。应该说,今年国有纺织的困难和挫折与外部市场形势不顺有关,但内部的体制问题、历史包袱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更需要我们作出分析和思考。与非国有纺织比较,1-10月国有纺织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变动情况稍微要好些,但两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国有超过毛利(9.7%)0.4个百分点,而非国有却低于毛利(9.6%)4.1个百分点。为何存在这个差异?说到底,还是国有纺织承担的人工费用过多,按人均计算,1-10月国有纺织人均收入7.2万元,人均利润192元,而非国有纺织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0.4万元、3.7万元;由于人多和旧体制的缘故,国有纺织依然承担着过重的社会和历史负担,以某企业为例,在职8000人,退休15000人,每年仅大病统筹企业就得掏2500万元,生活区服务和维护还要花4000万元,两项合计高达6500万元,这样的企业不仅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且外部环境一旦变差,调整和应变能力则显得十分脆弱。说到国有纺织,不能不联想到前两年命名为“突破口”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肯定,如果不是依靠政策使那么多的锭子、人员、债务与几百户企业一同退出行业,今年的国有纺织会更加麻烦、挫折会更大,但国企改革毕竟是初步的成果,还未完全到位,过去国家给纺织的政策能量现已基本用尽,又撞上一个外部环境不顺,国有纺织受挫自然在所难免。
(三)
今年全球经济全面衰退,发达的、欠发达的和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普遍经济增长放缓或不景气,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保持GDP7-8%的高增长势头,其中工业经济增长为9.9%,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中国经济之所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与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为主有着直接关系。但是,纺织行业由于具有对外依赖度高的特点,国际经济对其的负面影响较大,与全国工业部门经济增长状况出现反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度排序由去年全国第五跌至第九;二是由去年的增利行业变为减利行业,1-10月纺织全行业减利11.75%,而同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利41%,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增利33.3%,烟草加工业增利39.6%,冶金行业增利35.1%,煤炭行业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7.8亿元。此外,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形势的反差还表现在,今年现价产值、增加值、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的增幅,与去年同期该项指标增幅回落了15-20%的幅度。
从今年行业的地区经济运行形势来看,浙江省可谓“一枝独秀”。1-10月浙江纺织品服装出口73.03亿美元,居全国第二,比上年同期增长22.23%,而名列全国行业前五位的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出口分别增长-11.03%、9.87%、4.51%、10.66%,浙江的业绩最好;1-10月浙江纺织实现利润62.97亿元,,国内占同期全行业利润总额的1/3,比去年增利11.24元,新增利润水平全国第一。可以说,浙江对今年行业经济运行的贡献最大。曾记得,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行业出口形势全面严峻,并落个负增长的局面,但浙江却保持了较高的出口增速,逆流而上;今年国际经济又不甚景气,国内2/3以上的省份出口滑坡,而浙江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实在了不起。为什么浙江纺织能够“一枝独秀”而经得起市场经济风风雨雨的考验?我以为,民营经济“红火”发展、块状经济特色优势、市场与产业互相联动、塌实与敢干的企业家精神、开明到高明的政府体系,共同构成了浙江纺织业取得成功的经验结晶,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与浙江相比,相当一部分省份尤其中西部地区出口、效益出现大面积下降,1-10月中西部将近20个省区呈现负增长和全行业亏损,外部的市场环境相同,却与浙江纺织经济运行的结果完全不同。看来,中西部地区尽快需要从浙江纺织发展经验中获得一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不然反差会越来越大。
(四)
尽管今年行业经济运行从不顺、挫折和反差中度过,但毕竟还是走了过来,仍能取得一些来之不易的成绩,估计全年出口仅比上年微弱增长即525-530亿美元,经济效益同比下降10%左右即可实现利润255-265亿元,其中国有纺织略有盈余约5亿元。描述、观察和分析全年的行业经济运行形势,虽然很难概括全貌,但从中凸现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例如:如何在外需不足时扩大内需?如何促使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尽快到位?化纤行业怎样才能有节制、有秩序发展?怎样才能最终解决国有纺织企业的问题?如何探索内地特别是西部纺织走出困境的路子?怎样进一步全面推进整个行业市场化进程?中国纺织是否存在“浙江模式”,其可推广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这一系列的问题显然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事,迫切需要作为专题在政策上、实践中研究和探索。
明年的行业经济形势估计难以令人乐观,起码上半年不会有大的起色。美日欧经济同步衰退的势头有可能减弱,但国际消费者因此而受到的信心打击留下的隐影和恐慌一时难以消除,他们的消费依然会变动更加谨慎;受美日欧经济的负面影响,出口导向型的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估计依然会在慢车道上艰难行驶,而上述地区均是我国纺织出口的主要市场,如果我们不能在扩大内需上有所作为,明年上半年还将有关要闯。入世对于我们来说也需要闯关,虽然纤维原料实行新贸易政策对纺织加工利好,被动配额按ATC约定取消了1/3,但如果不去仔细琢磨WTO规则和我国的有关承诺,改变先打内战后在外销的作法,别国更有理由对我实施贸易制裁,使本来就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