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舆论是倾斜的,倾向于人们的期望,然而人们的期望与事实却是有差距的。前一段时间舆论普遍认为纺织业是“入世”受惠最大的产业。诚然,“入世”能够解除过多的束缚而改善贸易环境,使之走向更加广阔、更加自由的空间。这对于经过“九五”期间压锭和技改的大调整后,由遭遇“寒冬”到步入“春天”的我国纺织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在新的环境下,我们必须从新的角度审视我国纺织业,作为世界纺织大国,我们没有世界级的纺织企业,这几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却是如此。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世界纺织大国”的名头并不是那么硬气。新的机遇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我国纺织业目前还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产品的结构性矛盾,企业自身创新设计能力较弱,管理上有欠缺,部分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并不灵活等,都必须加快改进的速度,以期有效地抓住被普遍看好的机遇,减少可能带来的风险,增强整体的竞争实力,赢得长足的发展,在巩固纺织大国的基础上,逐步向纺织强国迈进。
压力首当其冲
盲目的乐观易导致不应有的失败和损失。发展机遇的背后隐藏的是发展压力。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张莉分析指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增长远没有预期的大。
首先,只有美国、欧盟、加拿大、土耳其等少数国家设置了配额限制,我国“入世”将主要影响对这些国家的出口。近年来,我国每年出口到配额国家的纺织品、服装仅占年出口总额的 23%。其中出口欧盟的 40%,美国的 13.5%还未受到配额限制,即使设限产品的清关率也不到 100%。据统计, 1998年到 2001年 4年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 5.5%, 4年间增加出口的 110亿美元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等非设限国家。对美国的年出口额自 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 6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见,非设限国家才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
其次,加入 WTO后,纺织品出口增长受到中国“入世”法律文件中有关条款的约束。根据中美协议,我国承诺在 2008年 12月 31日以前,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数量的年增长率不得超过 7.5%,毛纺产品为 6%,否则美国可以单方面采取提高关税、设置配额等保护性措施。根据 WTO规则中的“双边谈判多边适用”原则,其他成员也可以使用这一协议中的内容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而近年来我国对部分国家的出口是呈两位数增长的,这一约束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入世”意味着国内市场全面开放。化纤产品的进口非关税措施即使取消,届时将有大量外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与国内产品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国内企业将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配额的取消,国内一大批原来依靠取得配额经营出口业务的企业将面临较大压力;此外,虽然配额取消了,但我国出口还将面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贸易性技术措施等等的限制。
随着社会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 ,“产品对环境无害”的概念已成指导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因此,出口到国外的纺织品和服装若达不到要求,将会被禁止出口。根据商检部门提供的情况表明,国外客户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质检要求,正出现三大变化:①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检验趋向注重内在质量检测,有的外商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指标引入了信用条款;②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严格。许多外商会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要求,对染色牢度等项目指标要求明显提高;③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重视安全性、卫生性。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出台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纺织品环保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美国、欧盟还相继提到了对非环保染料的限制,对纺织品中偶氮染料、甲醛、五氯苯酚、杀虫剂、有机氧化物等的含量都实施了严格的限制。
上述变化表明,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的首选。在一些发达国家,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已超过 5%;而我国目前对纺织服装的毒理检测和环保污染保护检测起步较晚、技术落后,对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重视不够。这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在这方面我们当急起直追。
无论是贸易环境的转变,还是绿色壁垒、贸易性技术措施的限制,所带入的首先都是压力,在压力下的受惠,其远景是受压力这一因素的转化状况制约的,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变压力为动力,增强纺织业整体竞争实力,是决定“入世”受惠远景持续多久的关键。
实力务须精进
压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压力是一件好事,有压力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更替,才会有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在竞争中淘汰竞争力弱的企业和陈旧的技术,是我国为纺织业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我国纺织工业能否把加入 WTO可能带来的利好变为实际的经济利益,关键是要从全局出发,把增强竞争实力作为全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也是眼下纺织业作为竞争性产业唯一能够做的准备。
我国纺织业在劳动力、资源上有比较优势,有较齐全的加工基础。这些都为纺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在优化出口结构,提高附加值方面已有较大的进展。专家认为,增强中国纺织工业的竞争实力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具体可以分 3个步骤执行。
一是企业层面。这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应该在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付出努力。核心竞争力主要是体现在主业上的竞争力,需要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和可利用的国内外资源,从产品设计开发、加工制作、技术改造、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环节全面出来,并且逐步向国际水准靠拢。
二是行业层面。在把中国纺织置身于全球范围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同时,要切实做好行业内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减少行政性干预,承担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管理咨询和市场拓展服务,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实现行业自律。
三是政府层面。在充分认识纺织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不违反 WTO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加大对纺织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如技改贴息、债转股、压改结合等,不过分考虑企业所有制成分,只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就应该作为政策支持的对象,尤其对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色和注重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企业,更要给予重点支持。
只有如此,才有利于中国纺织抓住“入世”后的发展机遇,有利于中国纺织业在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求得新一轮发展。
上面 3个层面应对之策中,企业层面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是重中之重。因为要完成我国从纺织大国向更高层次递进,向纺织强国转换,需要一批世界驰名企业作为中流砥柱。而我国目前却没有世界级的纺织企业,据德国《纺织经济》杂志的统计排序,在世界排名前 20位的著名纺织企业中,美国有 7家,日本 6家,英国两家,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典和韩国各 1家,几乎清一色发达国家企业。因此我国要实现“世界纺织强国”梦,希望就寄托在有能力、有决心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身上。然而,如何创出世界一流,不是外部有利因素和条件自动生成或能够解决的问题,最需要的是从企业层面找准对策,加倍努力。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中流行着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的做法,不妨可以学习和借鉴。这种做法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技术合作为核心,以实现长远利益为目标,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开发别无己有的产品。联系纺织业来看,我国纺织类企业单个要想称雄国际市场实在有些勉强,或者在短期内难以具备攻克关隘的实力,如果采取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的做法,高高举起与国内外同行实行技术合作的旗帜,以强强相配的企业联合体形式,凭借已经占有的市场份额 ,参与国际竞争的角逐,也许争创世界一流的进程能够加快,实现建立经济强国的目标希望更大。但这种“战略联盟”的建立一定要尊循市场原则,切忌由政府“拉郎配”,这不是强制性“拉郎配”能够解决的问题。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的长与短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不希望经历太长的等待,“入世”后的经济环境也不会给我们太长的成长时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发展压力下的成长与强大,要求我国纺织业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何种途径都要将精进整体竞争实力作为第一要务。落后与弱小是要挨打的,这是我们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的真知。(本刊记者 崔世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