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基本政策评述
1954年,棉花即被确定为“统购统销”的农产品,由此开始了长期以来统一计划、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经营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1978年后,由于棉花不再短缺,而收购又导致财政负担沉重,政府开始考虑对棉花流通体制进行改革。自1985年以来,棉改政策几经反复。
2001年最新棉改政策出台,其核心内容是“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所谓“一放”,就是彻底放开棉花收购;“二分”,是指供销合作社与其下属的棉花企业分开,棉花的储备与经营分开;“三加强”,就是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督、加强企业管理。此次棉改被市场认作是中国农业及相关领域的一场具有关键意义的革命。棉改政策的出台将在棉花收购、经营方面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彻底改变国内棉花由供销社垄断经营的状况,使棉价最终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棉花的质量也将在市场竞争、政府宏观调控中得以提高。
--多元化购销渠道建立,有助于棉价的市场化。
上亿棉农、成千上万的棉商以及身居棉花供方垄断地位的供销社和主要用户各纺织企业,这些围绕棉花生产的各方利益者均感觉到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就是“一放”,即彻底放开棉花收购。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各纺织企业不必再以供销社为主渠道收购原料,棉花统购统销的局面终于被彻底打破,从而在棉花的购销方面引入了竞争机制。如果供销社的价格不尽人意,纺织企业可以直接从棉农手中购买棉花,形成了对供销社的价格牵制,这样,供销社的垄断基本被打破,棉花价格随行就市,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关系。
--检验、收购和储存各环节得以规范,棉花质量将有所提高。 一方面,随着棉改深入,棉花加工渠道和经营的多元化格局终将形成,棉花质量问题将在竞争中的环境中得以解决;另一方面,新棉改政策从棉花检验、收购和储存等各环节新出发,对棉质加以控制。 按照新的《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棉花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力使用优良品种,不仅要选用那些普通指标(产量、绒长等)好的品种,还要扩大种植特色品种;二是从采收到储运、加工等环节全面增强质量管理。我国许多棉花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杂质过多,好坏不分,是因采收过程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所致,分拣、防杂工作没做好。今后随着棉花生产者质量意识的提高,我国棉花质量就能借助棉改东风再上台阶。
附:1985-1999年我国历次棉花政策简介 ----------------------------------- 年 份 主要政策内容 备 注 ----------------------------------- 1985年 棉改规定允许不同市场主体参 在实施合同定购和经营多元化政策 与合同定购外棉花购销的多渠 方面遇到困难,不久便将政策重点 道经营 转换到加强市场规制方面 1992年 棉改明确提出要放开经营, 半年后政府又强调必须保证良好的 放开市场,放开价格 收购秩序,重申国家合同订购计划 内棉花,实行统一的收购价格和政 策,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统一经营 1994年 棉花政策进一步转向“三不放 1993、1994年度我国北方 开”的垄断体制,继续实行国 出现严重的棉铃虫灾害,棉花产量 家统一定价,供销社统一经营 大减,国内棉花市场严重供不应求 1999年 允许纺织企业直接到产区购买 供销社的变相垄断与中国棉花进口 棉花,放开棉价控制,只发布 配额的严格限制,使国内棉价格花 指导价,从而结束了政府对棉 异常高于国际棉价 花贸易的垄断,但供销合作社 仍担任着收购棉花的主要职责 ----------------------------------- 注:此表资料来源于中国资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