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专家评论过现今全球经济结构,美国正在由后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西欧、日本等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正处于从前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从农业化向前工业化过渡阶段,这也正好道出了全球产业链形成的基础。所以,任何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都是通过国际化、区域化、上下游产业的分工协作完成的,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应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出自己的准确位置,依托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来生产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一)世界经济形势
全球经济形势的不乐观及不确定性似乎给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带来了阴影:
1.美国已进入经济衰退期,目前的形势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类似,乐观的估计是明年中能复苏,但结构性的问题仍困扰着美国经济:IT产业的过度投入、运输/保险/治安/军备方面支出的增长、个人存款少,家庭债务高,这些都非近期能解决的问题;
2.日本处于通货紧缩阶段,投资减少、价格下跌、生产下降、库存增力口、消费不旺,对外部市场的过渡依赖更由于美国经济的不振而雪上加霜;
3.欧元区也并非天堂,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市场与美国经济紧密相联,另一方面欧元区较之美国更强调财经政策对市场的调节作用,这使得欧元区较之美国经济的复苏要滞后一步,欧元区还有如何使欧元坚挺的棘手问题;
4.亚洲(除中国大陆以外)是一种周期性的发展减缓而不仅仅是自身结构上的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阴影,各主要国家在政策制定上将趋于保守,地区保护主义将作为WTO极不协调的现象而在世界贸易中长期存在。
(二)4-球纺织生产及供应链走势
世界纺织服装业销售额仅次于旅游业和信息产业,名列第三位,纺织工业及其产品是人类永久的需求,它不仅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而且是社会文化的时尚代言人和经济兴衰的晴雨表。它是最传统也是最时尚的产业,每一个发达国家都经历过早期纺织工业的兴盛,也经历了工业文明进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内产业置于全球化的产业链上来考虑自身的发展。
1.2000年全球纤维消费量5,310万吨,较前一年增长4.1%,2001年预计5,340万吨,增长0.5%,预计2000-10年期间纤维消费年均增长率为3.3%;全球人均纤维消费2000年和2001年为8.7千克/人(北美36.1千克/人,非洲3.2千克/人);
2.2000年全球羊毛消费量140万吨, 2001年150万吨(同比增长3.1%),预计2000-10期间羊毛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4%; 2000年全球棉花消费量1,980万吨,2001年1,960万吨(同比降低1.帆),预计2000-10期间棉花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6%; 2000年全球化纤消费量3,190万吨(同比增长5.4%L 2001年3,230万吨(同比增长1.3%),预计2000-10期间化纤消费年均增长率为4.4%。
3.2000年主要纤维占总纤维消费份额分别为:棉37.3%,毛2.6%,涤纶35.9%,尼龙7.7%,纤维素纤维5.2%,腈纶5%,丙纶6.3%;从长远趋势看,2000—2010年各主要纤维消费量变化分别为:棉由1,980万吨增至2,330万吨(年均增1.6%),毛由140万吨增至160万吨(年均增1.4%,涤纶由1,910万吨增至3,410万吨(年均增6.0%), 尼龙由410万吨降至400万吨,纤维素纤维由280万吨增至300万吨, 腈纶由260万吨增至310万吨,丙纶由330万吨增至470万吨;从中可以看出:化纤的消费量尤其是涤纶、丙纶、腈纶将在总纤维消费中加大所占份额,而棉、毛、纤维素纤维所占份额将减少。
4.从消费量上看,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最大的消费群体,预计到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纤维消费量将超过发达国家10%。
5.在纺织和服装的进口国和地区中, 如北美、西欧、非洲、中东、澳大利亚、日本,市场需求和本地生产之间的差距更加拉大,以北美市场为例:市场对纤维最终需求将以每年2.1%速度递增,而TV对纤维的加工量将以每年0.2%的速度递减。以中国为例,生产能力将在发展中国家持续增加。
6.全球产业链中,文化背景、交货期等因素使得时尚前沿的高端高附加值产品一般是在消费市场本地或附近地区生产;科技的发展使纺纱、织布、染整技术在高效率、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服装制造业具有在科技含量方面的相对滞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因此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 和地区的服装加工业外移至周边劳动力较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西欧国家向土尔其、东欧国家转移,日本向中国、东南亚国家转移,中国台湾、香港向中国大陆投资建厂,从过去以成衣出口为主转变为纺织半成品出口为主。2000年德国纺织品出口为130亿美元,服装出口为73亿美元,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瑞士等国都是纺织品出口大于服装出口,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业正经历着同样的历程,相反,中国大陆、印尼、泰国的服装出口比重大幅度增加,而纺织品出口比重则下降。高品质的纺织品决定着成衣的档次和价位,我国过去把提高最终产品出口比重当作增加出口创汇有效途径的想法是有失偏颇的。
7.从全球主要零售商的形势来看,市场的过度竞争使得他们都在积极寻求一种有效的采购模式以降低采购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实际贸易来讲,一般在欧美市场的产品零售价是产品到岸价的四倍,而中间的大额利润是被中间的采购环节吃掉,挤压掉了生产厂家和零售商的利润和降价空间;而大型零售商的大规模集中式采购由于生产厂商的过于分散而不易实现;消费市场以外的供货厂商又由于对消费市场走势、零售商的需求不甚了解,以及产品标准的不对接、交期的保证和质量的稳定等制约因素,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从以上可得出的结论是:
·全球纤维消费量和人均纤维消费今后将持增长的势头,主要纤维中除尼龙外消费量都呈增长趋势,但化纤的消费量在总纤维消费中所占份额将加大,而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所占份额将减少;
·发展中国家不仅是主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纤维消费总量也将超过发达国家。
·全球产业链的构成,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会努力发展高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而将中低端产品(批量大、较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生产转移至 周边国家和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的国家与地区;另一方面,政治因素、周边国家的稳定因素、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仓储成本/客户服务不易等因素的考虑又使得发 达国家和地区主导的区域性贸易优惠政策抬头。
美国纤维制品进口量〈/p>
百万美元/按国别
| 1999 | 2000 |
中国 | 6,128.82 | 6,527.48 |
墨西哥 | 8,620.57 | 9,692.90 |
加拿大 | 3,053.26 | 3,350.07 |
CBI | 8,917.5 | 9,629.26 |
中国香港 | 4,464.97 | 4,706.96 |
中国台湾 | 2,708.90 | 2,755.88 |
韩国 | 2,887.16 | 3,071.77 |
巴基斯坦 | 1,475.09 | 1,834.75 |
印度 | 2,384.30 | 2,740.67 |
欧盟12国 | 3,968.20 | 4,229.48 |
东盟 | 8,284.43 | 9,797.84 |
大型采购商的集中式采购、产品标准及检测手段的对接、靠近产地的物流配送系统的建立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影响纺织品生产基地的重要因素。
(三)纺织产品开发趋势
从纺织产品开发趋势来看,它是和时代的特色、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紧密相联的。“自然”、“融合”和“以人为本”是纺织产品开发的总趋势。
·自然:纺织面料的发展经历了“用天然”、“仿天然”,“返天然”和“超天然”几个阶段。本世纪20年代以前,人类仅仅采用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20年代人造纤维出现,30年代WALLIACE发明尼龙,开始了纺织史上的化学时代,所谓“仿天然”;60、70年代以后,嘻皮文化又将“自然”带回时尚界,纺织面料开始“返天然”;80年代以后日本的“新合纤”以及Lyocell纤维、Modal等新纤维素纤维、杜邦莱卡等弹性纤维又将纺织面料的开发推向了“超天然”。
·融合:我们所处的时代自然与技术产生全方位的混合和交叉,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新原料和新工艺,新纤维和新工艺的运用使面料产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风貌,“融合”是新世纪纺织品发展的大趋势。
·以人为本:是科技发展、产品开发的核心所在。是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爱好决定了纺织企业应该开发什么样的纺织面料,开发纺织面料采用何种纤维、染化料/助剂、设备、工艺……。
综合讲,消费者关心的服用产品应是:原料多样化、穿着舒适化、保养便利化、保健无污染。纺织产品开发的中心环节应是:外观特性、舒适性与功能性、环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