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全国印染行业企业销售收入前50名的排名中,江苏印染企业就占了16家,占前50名的32%。这些印染企业大都集中在无锡、常州、江阴、张家港、南通地区,形成一条环太湖印染产业带。而且,绝大多数企业都已完成改制,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纯国有性质的已不多。记者用了一周时间,重点跑了无锡、常州几个印染厂,总的感觉是生产形势良好,产销趋旺、出口情况好于去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均大幅提高,企业对印染废水治理、清洁生产比较重视。
无锡维新漂染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周勃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印有ISO9002、ISO14001和Oko-Tex100三个国际质量、环保认证,令记者耳目一新。从一张小小的名片上,传达了一个信息--企业已与国际接轨,产品出口无障碍。事实上,维新公司1997年重组后,"断臂求生",将落后设备和不良资产剥离,收缩生产规模,主打国际上畅销的宽幅(门幅57〃~58〃)印染布,淘汰窄幅印染布等老产品,企业逐步摆脱了困境。他们还充分利用土地、厂房等存量资产,进行大规模资产置换,以达到集中优势设备、人员,在90%外销产品上做足文章。这反映了印染行业,特别是自营出口型外贸企业,更注视环保、绿色生产,在贸易壁垒被技术、环保壁垒逐步取代的情况下,应变能力较以前大幅提高。
印染行业是用电、用水大户,也是污水处理大户,许多企业生产不忘环保,注重绿色、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子。如无锡海江印染有限公司是当地的百强企业,坐落在江阴市顾山,去年销售收入达3.15亿元,利润2000多万元。企业在加强污水治理上舍得大投入,产品生产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换来国外订单的增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总经理郭新民的观点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该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污水经处理后变得十分清澈,公司将在今后5年内使排放标准达到新目标。看来清洁生产不仅关乎环保,而且还关系到印染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国际上纺织品出口要求的接轨,为企业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等问题。
在常州东亚漂染厂采访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前几年印染效益回升,社会资金向这个行业涌入过多,在常州地区估计大大小小的印染企业上百家。仅常州市东南开发区就集中了30多家印染企业。江苏一些地区这几年上马了不少小印染企业。如武进地区的一些小印染,一条联合浆染生产线,干得热火朝天,日子蛮好过。他对此不无忧虑,认为一段时间就会造成印染行业整体效益的下降。发达地区用工成本和污水治理成本高,欠发达地区上述两方面成本低,当前印染业有向这些地区转移的倾向。但有规模才有规模效益,这是不争的事实。记者在常州灯芯绒厂采访中,看到了规模效益的情况。该厂是老国企,1997年经改制重组后摆脱了困境,依靠产品优势,地区优势和品牌效应,在2001年和今年上半年,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产品供不应求,被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列为面料首选,企业形成产销两旺、良性循环的态势。月夜灯芯绒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划小核算单位,内部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做法很值得其他印染企业借鉴。客户的订单可以在本企业内加工,也可以拿到外面去加工,完全是市场化运作。购销完全取决于市场,子公司与母公司是经济利益关系。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拉动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盘活了存量资产,增强了市场意识,适应了市场变化,常州月夜灯芯绒有限公司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当然,印染行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无序竞争问题,大批小印染企业,各自为战,竞相杀价,对出口影响较大。企业很希望印染行业协会能出面协调一下。有些印染企业拟自发建立协作组织,如常州月夜灯芯绒有限公司拟筹备成立灯芯绒专业委员会,以自发形式联合常州地区乃至全国灯芯绒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其次就是清洁生产问题。许多企业的印染污水处理存在结构老化、处理能力下降的问题,新上马的小印染厂污水处理问题也不容放心,污水处理排放高于国家标准,有些企业不让记者参观污水处理设备,似有隐情怕曝光。一些印染企业由当地政府牵头,几家出资联合建污水处理厂,对排放水集中处理,环保部门实行24小时监督抽查,不失为一种经济的办法,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再次是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凡是设备改造,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的企业,普遍效益较好。反之,产品"老面孔",仅靠数量占领市场,生产后劲就略显不足。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像超临界CO2介质无水染色、无网喷射印花等先进的印染技术,在记者接触的企业中还没有见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从中反映出印染多数企业目前的目标是如何赢利不亏损,至于用高新技术装备生产,还远远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中国加入WTO后,竞争已变成国际间的较量,印染行业只有走规模经营的道路,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强势企业,淘汰、兼并落后企业,才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加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