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未来工业的发展大方向,但纺织行业的信息化总体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一点的距离,尚处于摸索阶段。真正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系统,使用计算机进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采购、库存和销售的纺织企业寥寥无几。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急待解决的关口。
不过这种局面正在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进入信息化建设的热身阶段。而一些知名纺织企业已率先引入专业的应用软件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如深圳中冠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茶梅灯芯绒集团公司等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走在业界同行的前列,并入选10月份江苏召开的全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议评选的10项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优秀奖。
此次优秀企业的评选是纺织行业在深入贯彻实施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推进信息化进程,加速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是根据各企业上报的信息化材料,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专家就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总体目标、实施内容、技术先进性、综合效益分析及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评选出来的。
针对问题 抓住根本
对于国内纺织信息化现状,究其原因,首先是企业领导对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而国内自主开发的软件真正能满足行业需求的又不多,适合纺织企业的应用软件更少;国外的管理软件并不完全适合国情,且价格不菲。那么纺织企业该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呢?且以深圳中冠和江苏茶梅的成功实践来看,或许从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深圳中冠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出口型印染企业,产品全部销往香港、日本和欧美市场。作为我国纺织印染行业里首家实施ERP系统的企业,中冠的信息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冠开始筹划ERP建设,2002年8月正式运行,从而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思想和规范的提升。在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成本控制和工艺流程管理、增强企业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拿生产运作效率来看,由于中冠产品全部外销,以前每天大量的定单由香港的营销部门传送到深圳的生产基地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现在通过ERP的数据专线,定单可即时下达到车间投入生产,并通过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分析,合理有效进行排单、排机等,使设备、物料发挥最大的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库存,较好的协调了采购、质量要求、生产间的关系,使车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20%,产品准时交付率平均提高35%,误期率明显降低,更好的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逐步切入 分步实施
同样在会上获奖的江苏茶梅灯芯绒集团公司,其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更吸引了众多与会者前往公司参观学习,并获得专家和参观人员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茶梅是国内最大的灯芯绒生产基地,产品90%销往国外,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员队伍。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进度管理显得模糊、不准确,需要先由每个车间按照自己的计划向上一道工序查任务的完成情况,然后再继续生产。且生产工艺管理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手工书写工艺卡或口头通知生产线的现状,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
针对这种情况,2001年上半年,茶梅便开始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首先有计划、有部署的组织员工进行计算机培训,聘请专门人才,建立了一支专业的计算机管理队伍。同时,茶梅结合自身特点导入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基础数据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和仓库管理成本管理等几个方面。
之后的实践证明,信息化的成功建设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论与技术,整合全集团的资源使茶梅踏上了一条宽广的现代化之路,从产品份额、出口量、生产力到固定资产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从企业生产实施来看,系统对于生产的进程和效率、员工的素质都有所提高。ERP使茶梅的整个生产计划流程都尽收眼底,实现了透明化管理。从客户信息——购买计划——生产计划——交付产品,一切尽在掌握,过去那种应对繁复报表的情形完全不复存在。
ERP的企业化
综合两家成功实施ERP企业的示例来看,随之而来的准确便捷的管理、质量管理的规范和加强,生产成本的压缩……他们已经初尝信息化的甜头。ERP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它的实施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领导挂帅原则,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不断提高职工素质,使之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强化ERP数据的准确性;选取的系统软件的专业性和与企业实际结合的紧密程度。中纺网络提供的中冠和茶梅的ERP实现了专业性、个性化的技术服务,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纺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为纺织企业管理提供了先进的工具,也为企业集团化的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控制手段,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大化,为提高生产管理效率构架更为广阔的空间。归根结底,纺织行业的信息化可谓是一场全行业至上而下的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最终结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