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期批复证监会递交的关于申请开设棉花期货以及恢复玉米期货品种的报告,同间有关部门进行相关品种的上市准备,这意味着1995年期货业清理整顿以来期货新品种上市大门将首度开放。《证卷时报》近日发表的文章认为,就目前我国棉花市场状况来看,推出棉花期货的时机已经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棉花生产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年产量从320万吨到625万吨不等。棉花价格波动不但频率快而且幅度大,市场上时而短缺时而积压。2000年4月,棉花价格最高曾一度达到每吨13000元,到2001年底则跌至每吨8000元左右,跌幅达62.5%。2002年春季过后,爱到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回升和国内衣着消费增长的推动,棉花市场需求稳步增长,使得棉花价格缓慢回升。从今年7月开始价格上涨速度加快,8月份工厂到货价格达到11000元/吨的高位,涨幅超过50%。剧烈的价格波动使棉花用户忧心忡忡。
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从1999年10月才真正进入市场化进程,开始试运行全国棉花现货交易市场。自2000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共组织了230万吨棉花的现货交易,形成遍布全国22个省区市的交易网络,占全国纺纱生产能力70%的企业参加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我国棉花交易市场的成交价在一这程度上已经成为世界棉花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但是,从参与交易的棉花结构分析,整个市场最活跃的主要是储备棉和出疆棉,而此类棉花的交易基本上是政府调控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真正意义上的棉花交易,即棉花经营者自主经营买卖商品棉,并没有在市场交易中扮演主角,绝大部分的商品棉交易仍是通过传统的渠道,在一对一的交易中完成。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现在仍是扮演“国家的调控场所”的角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货市场,其发展仍需继续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完整的棉花体系除应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完备的国家储备体系和灵活的进出口体制外,还应包括发达的期货市场。尽管我国的棉花现货市场有待发展,但期货市场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并促进现货市场的发展。棉花期货市场的未来价结合现货市场的当前价,有助于市场参与者发现价格、规避风险。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 产区和消费区,年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随着棉花市场的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棉花生产、经营、加工和纺织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涉棉企业利用棉花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要求日益强烈。
根据我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国家将通过关税配额对棉花进口进行管理,从现在起到2004年,棉花进口配额将逐年增加到89.4万吨,占现在国内纺织工业生产用棉量的20%左右。我国政府同时承诺,在三年之后,取消棉花的专营权,外国企业可以直接进口棉花,然后在我国分销,还可以参与国内的棉花经营,以及在国内收购、加工、经营棉花,棉花贸易将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出棉花期货将加快我国建立稳健而有序的棉花市场的进程。
此外,全国种植棉花的农户近1亿户,棉花价格的大幅下滑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给棉农生产带来消极影响。上市棉花期货,通过远期价格可以正确引导棉花生产,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降低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棉花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满足涉棉企业规避价格风险的要求,有利于我国棉花价格与国际的接轨,促进国内棉花品种调整。(摘自《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