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02年全年经济增长达8%,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估计为103500亿元),一些专家指出:这是需求面和供给面双双出现明显改善的结果。然而,相对出口两位数的高增长,内需增长显得偏弱。这一现象需引起警觉。
从需求面讲,内需与外需同步增强,特别是出口大大超出预期的高增长,一方面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回升,另一方面则使人们增强了对加入W TO的信心。从供给面讲,工业尤其是纺织等制造业增长出现了积极变化,正在稳步走出谷底,使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增强。
但是,去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8.8%,增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和农村分别增长9.9%和6.8%,同比分别回落1.6个和1个百分点,城市地区消费增长不仅回落大,而且远低于其实际GDP的增幅。与消费增长放慢相伴随的是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去年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下降3.2%。
这两项反映内生性增长的指标明显偏弱的走势表明:尽管宏观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回升势头,但经济仍未摆脱调整型增长的格局,打破这一格局取决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济调整型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内生性增长不足,我国经济内生性增长不足主要反映在消费增长难以持续走强,如1998年和199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仅增长6.8%,2000年和2001年则分别恢复到9.9%和10.1%,2002年又再次回落到9%以下,这表明我国仍然存在长期性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2001年中期以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所显示的通货紧缩趋势抬头,实际是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然反映。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是一些长期性的因素,如:(1)一些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短期难以消除,制约了消费增长潜力的释放。(2)失业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既减少了即期消费,又降低了人们的收入预期。(3)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显著扩大,大大抑制了农村消费和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增长。(4)受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一直存在消费率偏低问题,这在沿海发达地区反映得更为明显,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消费率长期偏低,一方面,消费率低是由于投资率高,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整体投资效率不高,近期最明显的反映是城市建设成本过高,使得GDP的本来应该用于消费的部分无法兑现;另一方面,新兴消费热点(如汽车、住房)在一些地方由于价格长期偏高以及其他政策性限制而难以加快形成,使得消费结构升级不顺利。(5)近几年公共品价格的大幅提高也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如教育、医疗作为最重要的公共品价格年均呈两位数的增长,导致居民在教育、医疗上的支出大幅攀升。
消费增长相对疲弱和物价持续走低表明经济仍未走出调整型增长格局。2002年纺织经济的逐步回升既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得益于结构逐步优化而快速走出新高。由于消费品领域的供求变化周期很短,刚刚经历了大利好、大风光的纺织业,还不能放松调整结构,还不要掉以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