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羊绒价格连续下跌。国内绒市场还未走出整体低迷状态、业界专家就国家加强对羊绒市场宏观调控提出4点建议:
一、加快羊绒产业化进程。在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建设当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既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山羊对生态植被的破坏,又采取科学的饲养方法,为羊绒产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各加工企业应以合同的形式和广大农牧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同时应和政府一起致力于强化绒山羊品种改良工作,以提高羊绒单产量来保征减少山羊数量后的生产规模,并进一步增加科技含量,控制羊绒纤维细度,提高品质。据有关部门调查,连续几年的干旱和频频发生的大风扬沙天气使得山羊膘情较差、羊绒质量下降。内蒙古部分牧区的羊绒手扯长度,已由1988年的44.59毫米下降到43.93毫米;原绒含绒率由56.36%下降到53.3O%;羊绒平均细度变粗,短绒率和异色纤维率增大。
二、尽快成立权威的羊绒企业联合会,加强行业自律。羊绒市场要想从“几年一大涨,几年一大跌”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需要政府下大气力对羊绒的经营渠道、市场组织进行调节和规范,更需要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情况,每年适时召开羊绒购销发布会,及早传递羊绒购销价格信息,出台羊绒购销指导价格。目前国内30多家重点羊绒企业能够控制国内原料收购市场70%的份额,只要这些企业能从维护国家、企业、农牧民的长远利益出友,齐心协刀,共同遵守行业道德,羊绒价格就可以避免大起大落,达到合理的水平线。
三、建立羊绒专项风险基金和贴息储备制度。羊绒风险基金主要用来平衡调控市场价格,缓解羊绒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基金的筹集可走多元化的路子,企业集一块,财政拿一块,银行贷一块,农牧民人一块,共享共用。1998年,在羊绒产业陷入低谷的时候;国家有关部委曾提供了2000吨羊绒专项贴息贷款,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今后还可以争取在必要的时候采取这一办法,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合力建立羊绒储备制度,以平衡市场供求矛盾。同时建议金融部门像设立春播化肥。种子贷款一样设立羊绒专项贷款,扶持羊绒购销。贷款投放按生产经营主体而定。还可借鉴发达国家对毛绒等畜产品市场的通行做法,建立绒毛拍卖交易体系,引导市场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四、加强羊绒市场的整顿和管理。从1995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发出了《加强羊绒产销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对承包山羊绒实行国家检验的通知》,加大了对羊绒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和对羊绒质量的执法检查力度、但近两三年来,羊绒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又开始显现。掺杂使假有所抬头。尤其在一些出口环节,将细羊毛、皮张的灰蜕绒掺到羊绒中,或将短绒掺到长绒中,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我国羊绒的声誉。部分地区在羊绒市场交易当中,依然存在多头插手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因此,各级政府应把羊绒市场的整顿和管理,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羊绒市场的检查,在羊绒收购量大的基础上推行羊绒国家检验计价办法,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和成果的打击不法商贩的投机行为。并建议由国家质检总局牵头、尽快出台权威的羊绒制品质量标准。推动羊绒行业技术进步。维护并提高中国中国羊绒制品的品牌形象。
加大对羊绒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议政府适当减免山羊饲养和羊绒交易税赋;在基础建设上,加大对农牧民修建棚圈和建设饲草料储备设施的项目扶持,避免因农牧民饲养山羊赔钱而过量的宰杀山羊:采取一些特殊政策措施,扶持辽宁丹东、内蒙古临河、宁夏同心等已初具规模的羊绒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羊绒交易环节:尽快制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羊绒进口法规和规章制度,巩固和加强我国在全球羊绒市场的竞争地位和部分实力。(摘自《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