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国政协委员开始对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连续进行分组讨论。其中经济界委员发言内容多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上。除对“三农”问题展开了全方位、深入具体的探讨,提出各种相应对策外,一些专门领域的委员还对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机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有效拉动内需、扩大就业途径等问题纷纷建言献策。
也许由于这两年我国纺织工业形势转好,这一几年前曾牵动过两会视线的行业,不再成为此间关注的中心。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产业战略调整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也让一些委员感到担忧。他们认为,整个经济结构相互关联,解决难点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持续发展优势产业,特别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就业容量大的、适应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工业化过程,仍然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在委员驻地分别对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石万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和大型企业江苏阳光集团总经理陆克平等进行了采访。这些政协委员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巨大进步。
杜钰洲委员在列举大量详实数据后,强调了纺织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于完成新时期历史任务的特殊积极作用。他说:首先,人民衣着消费不仅是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对经济发展形成有力驱动。第二,我国加入WTO以后,纺织工业对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具有更大的支柱作用。第三,纺织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强大拉动功能。
杜钰洲委员说,为了充分发挥纺织工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作用,建议新一届政府对以下几方面给予重视:一是要对纺织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给予更大的重视和支持。提高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希望有关部门把纺织产业的提升列入科技、教育及信息化、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政策导向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对纺织国有企业特别是中西部老纺织基地的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给予更大的关心和支持。对全国纺织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性引导和支持,要在金融担保、技术和培训、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予政策性引导。希望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与国际市场接轨。三是要重视产业协会的作用,确定产业协会在开放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必要的政策性扶持。
同时,经济界的委员还分析了纺织行业在世界贸易、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机遇,并对行业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对各级政府在发展纺织业上存在的满足现状或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提出了警示。(摘自《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