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品结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文件和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的文章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1997年以来,我国出现了“全面”买方市场,长期卖方市场下存在的供不应求局面被供大于求所取代,“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不仅农产品、工业消费品过剩,连长期短缺的能源、电力、运输能力也出现了过剩,甚至连发展中国家最为短缺的资金也出现了过剩,银行出现的存差逐年上升,一时间仿佛中国已没有不过剩的东西了。
许多亏损企业领导人甚至质问政府管理部门和经济学家:你们总说调整产品结构,那你说我应该生产什么?面对这种局面,政府部门和经济学家们开出的药方是:发展高新科技、扩大内需、刺激出口。这些政策实施五年来,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生产“全面”过剩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观,国家商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商品供求状况排队结果,已连续多年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使企业对如何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感到困惑。
那么,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出现全面过剩了呢?直觉告诉我们,不应该如此,如果一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一千美元的国家已经生产过剩,那经济还如何发展呢?仔细分析我国的经济状况,事实也确实并非如此。
产生全面过剩的判断,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错觉。第一,商品供求状况排队的结论是针对目前市场的统计得出的,既包括本国产品,也包括进口产品,并不能据此判断我国的生产能力对市场需求的满足情况。第二,商品供求状况排队的结论是针对目前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不包括:工业生产资料和投资品市场,而目前我国生产所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和企业投资的大量机械设备是要依赖进口的。这说明我国目前的生产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而非全面过剩。许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我国还不能生产,或不能大规模生产,因而严重依赖进口。虽然消费品生产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能够大量出口,但在我国最主要出口机电产品中的大量关键部件和大批高档服装的面料,也都要依赖进口。再来分析国内消费品市场的过剩情况,可以发现,越是技术要求
低的产品过剩情况越严重,满街的一元店、两元店最能说明这种情况。
由此看来,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既有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生产不足的问题,发展经济一方面需要增加有效需求,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有效供给。
必须承认,目前这种低水平生产过剩现象是由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无论从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配套能力,还是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的整体技术能力,都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种情况是造成一般加工工业重复投资、过度竞争、生产过剩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矛盾的困难很大,不能急于求成,可以采取以下手段逐步推进:
l、大力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大办三资企业,尤其应鼓励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外商投资。
2、提倡拿来主义态度,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科技交流,加大科技信息搜集与传播工作力度,增加购买国外的技术专利,特别应大力引进国外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3、在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信息的基础上,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采取有力措施奖励技术创新。
4、在大力引进消费品行业生产设备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机械工业设备的引进,迅速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