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针对西方国家的某些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些评价,诸如“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构成威胁”、“中国经济增长窒息了全球经济增长”、“中国是世界通货紧缩的罪魁祸首”等谬论,本期编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研究员谷源洋撰写的《中国输出通缩论是一个谎言》一文,这篇文章以有力的证据客观阐述了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希望能引发读者对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关注,得出应有的判断。
21世纪的头两年,世界经济不景气,其中2001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2002年世界经济虽然缓慢复苏,但其经济增幅不高。由于全球失业有增无减;股市普遍下跌及“财富效应”减弱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加上技术进步加快,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因而使全球生产过剩情况更加严重,造成产品价格处于低价位,通货紧缩再度升温,不少国家出现了通货紧缩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国家一些官员和学者开始寻找通货紧缩的“源头”。由于中国保持连续二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在近两年美国、日本经济“火车头效应”弱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以7%和8%的速度增长,因而使一些人感到不舒服,把全球通货紧缩的“祸水”泼在中国的头上,提出了所谓“中国输出通缩论”。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通货紧缩正在危及全球经济”的论调颇为流行。这一“论说”对于不了解中国经济情况的人来说还是有些迷惑力的。因为“中国输出通缩论”的制造者说,中国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凭借商品低价优势,将其过剩的商品推到国外市埸,通过商品出口,将自身存在的通货紧缩移往国外。其实“中国输出通缩论”根本谈不上是一种理论,它与“中国经济威胁论”没有什么两样,其目的是让世界各国对中国感到恐惧,以便设置贸易壁垒阻止中国商品的进入,给中国经济发展增加新的障碍。
不容否认,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包括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有效需求依然不够旺盛,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物价下跌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扩大,基尼系数处于较高水平;财政收支矛盾增大;银行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呆坏账等等。但中国不会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将自身的矛盾转嫁给其他国家。为何这样说?
其一,中国是国际社会最负责任的大国。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就承受着出口下降的巨大压力,但中国没有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将人民币贬值以增加出口,不仅如此,中国还对遭受金融危机狙击的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财政支援。
其二,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来看,出口增长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并不高,中国的商品出口仅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2002年是中国加入W TO的第一年,由于中国政府提前做好了各方面的政策准备,采取了应对措拖,加上世界经济有所复苏,国际贸易增长约3%,为中国扩大出口营造了较为良好的环境,从而使中国出口好于预期。尽管如此,2002年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而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0%,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0%。即使是2002年对外贸易总额超过6200亿美元(出口3000多亿美元),但与美国的2万多亿美元(出口约1万亿美元)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其三,中国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又积极增加进口,以求得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施以及履行对W TO的承诺等都将成为世界各国进入中国市场的驱动因素。最近两年,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在外需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出口却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这一现实再次表明所谓“中国输出通缩论”是没有实践依据的。
其四,2002年中国出口大幅增长并不表明加入W 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都是正面的。由于中国在承诺开放的领域和部门都有一定期限的过渡期,因此对其弱质产业的冲击尚未显现出来,而对这种负面影响,虽然我们已做了应对政策的准备,但其冲击是难以避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将把资金、产品和技术推向中国市场。
其五,现阶段中国出现的通缩不同于日本等国家,它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出现的现象。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中国现阶段的通缩,实际是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条件下的物价走低现象。成本下降型的物价水平下降,有其积极的因素。
基于上述事实,不少西方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也纷纷撰文驳斥“中国输出通缩论”,强调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是威胁,不会导致全球通货紧缩,相反中国商品的进入为消费者带来了经济实惠,降低了通货膨胀压力,并为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提供了余地和空间。可以肯定,不管“中国输出通缩论”、“中国经济威胁论”的制造者如何变换手法,提出何种所谓理论,都无法阻挡滚滚向前的中国经济巨轮。按照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将成为既受国际社会重视又受国际社会尊敬的大国和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