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在行业上是有限的,范围上是局部的,时间上是暂时的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给蓬勃向上的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场“倒春寒”,但是许多经济界人士指出,非典挡不住中国经济前行的步伐,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范围上是局部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
目前,中国受非典冲击的行业主要是旅游业、运输业、商贸业等服务业。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说,服务业在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所占的比例都不是很大。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第二产业。今年以来,第二产业表现良好,其中汽车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增势迅猛。
尽管服务业受非典影响效益下滑,但也有一些行业却因此受益。产销火爆的主要有医药业、日用化工业、纺织业、电信业、网络业和报刊业,生产自行车、电风扇、收音机等产品的企业也都开足马力加班加点。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就地域而言,北京、广东等疫情较重地区的部分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而没有疫情或者疫情较轻地区的大多数行业受到的冲击并不大。像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0.3%,但这一地区目前受疫情的影响不是很大。
此外,虽然疫情较重的部分地区消费者减少了街市消费,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消费热点。如餐馆外卖火爆、汽车销量急升、健身器材热销、电信消费剧增,甚至连自来水、电力的消耗量也出现猛增的势头。
更为重要的是,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仍然稳定的情况下,一些消费只是从即期消费变成中远期消费,非典过后,这些消费能力仍会得到集中释放。
专家认为,从投资角度来看,中长期固定投资仍是投资活动的主体,非典这种不确定性的非市场因素对国内投资并无重大影响。加之政府为抗击非典,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非典防治工作急需项目等等,这些都会拉动内需的增长。
作为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大。这是中国的优势,更是人们对经济前景看好的信心所在。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了良好开局,需求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下,中国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升级,市场的规模和容量扩大。所有这些都将继续推动经济未来的增长。
巨大的市场、低成本劳动力、门类齐全的行业、居世界前列的高储蓄、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这些因素决定着中国经济车轮仍将继续前行,中国对外资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尽管一些外国公司可能因非典疫情推迟对中国的投资计划,但并无迹象表明会取消投资计划。德国工商会主席约尔格·武特克说:“我们谁都没有考虑取消对华投资计划,中国经济在劳动力成本和生产力方面已经变得很具竞争力,疫情只会造成短期冲击。”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董事长墨斐近日表示,虽然非典会带来一些短期影响,但我们认为支持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广阔的市场机会以及发展基础仍然存在。
但是,业内人士也指出,既要坚定中国经济发展向好的信心,也不能盲目乐观。对非典这一严重灾害的影响要有足够的估计和充分的准备,当务之急是举全国之力,尽快控制住疫情。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向前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