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我国纺织品进口特别保障措施实施程序已于5月21日正式生效。这意味着美国国内符合条件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商或其代表可以提请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实施限制措施。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说,美国政府刚刚公布的实施纺织品限制措施的规定极不合理,大大增加了美方设限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首先在"市场扰乱"的问题上,该程序并未给出"市场扰乱"的明确定义,使得美方在判断是否存在市场扰乱时只凭主观臆断。第二,该程序规定,不仅与中国产品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生产商可以提出限制措施申请,就连与中国产品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部件生产商或工会、工人团体都可以提出申请,大大扩大了申请主体的范围。第三,该程序规定限制措施可以重新实施,超出了中国加入世贸的承诺。此外,该程序对于申请方应提供数据的要求也过于笼统和宽松。
曹新宇表示,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主要的传统产业,纺织服装出口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亚于农产品对于美国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纺织业(包括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约在40%以上,如果剔除部分来料加工贸易,实际的国际依存度也在30%以上。而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据测算,我国服装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
2002年,我国纺织品出口达626.8亿美元,接近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0%,对美国、欧盟等主要目标市场的出口增长比例达到了两位数。但是迄今为止已经有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中国纺织品主要的目标市场已经开始祭起"特别保障"的手段,企图遏止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过快增长"。对于纺织业,SARS冲击不亚于亚洲金融危机3月中旬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导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化纤原料价格猛涨,极大地冲击了化纤企业的正常经营,纺织行业对中东市场的贸易也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棉价波动,织造企业承受了巨大压力。
曹新宇说,从出口看,目前纺织服装主要的困难是,新产品无法向客户推销。尽管今年的春季广交会参展企业推出了纳米服装、竹子纤维、防皱免烫环保布料等诸多新产品,但由于外商锐减,几乎无人问津;新市场难以开拓,新客户难以结识;如果疫情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控制,纺织服装企业手中的订单做完之后将无米下锅。
据报道,从4月下旬以来,美国厂商已和中国、新加坡和越南的名牌服装加工厂断绝了联系,同时要求从中国出口的面料和纺织品在港口停滞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些欧美国家甚至明确表示近期不会考虑从中国进口任何纺织品。一些已经到港的中国纺织品也被拒收、退货或者收取高额强制检疫费用。比如目前销往中东地区的纺织品,每个集装箱可能需增收3000美元的"检疫"费。
据悉,5月22日,美国驻华使馆官员与中国商务部官员就美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特别保障措施实施程序正式生效一事交换了意见。商务部官员指出,尽管美方已经根据中方要求对原实施程序草案进行了部分修改,但非常遗憾的是,涉及到"市场扰乱"的标准和与进口中国产品的因果关系、对同一产品的重复实施、申请人范围的扩大、透明度以及判定的公正性等五个重要实体性问题仍没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