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2003中国棉花展望论坛”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兰芬分析当前我国棉纺织业现状时表示了“前期形势看好,后期问题不少”的态度,她预计下半年全行业经济效益可能下滑,增幅减缓。
朱兰芬在分析原因时说:2002棉花年度是棉纺织工业快速成长的一年。棉纺行业月生产纱产量不断创历史新高,棉制品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营利润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预计在相当时期内,我国纱产量还会保持较快的增长幅度。但是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相关政策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棉花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及棉纺织业产品和 技术结构的调整还适应不了市场剧烈竞争的需要。受此影响,后期的棉制品出口增长的阻力将加大;再加上国内期货市场尚未建立,上半年企业主要增利因素逐渐消失,产品的原料成本与棉花现货价完全接轨,而棉纺织品价格难于同步调整,这些因素都使下半年棉纺行业面临更大挑战。
尽管棉纺织行业还面临不少问题,但朱兰芬对行业发展仍然乐观。她说国内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城乡之间的经济、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上的明显差距,既反映了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也表明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2001年农村衣着人均消费只有96元。如农民的人均衣着消费提高到200元,约需增加60多万吨纱,这是潜在的大市场。我国是原材料生产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比较优势不会削弱。在保持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棉纺织品、服装正在形成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加工业优势,正在努力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纺织加工优势的提升和生产要素低成本的维持,不仅提高了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生产能力转移到我国来。一个国家同时具有广大而迅速成长的国内市场,生产要素的低成本及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国棉纺织及深加工行业在国际分工中发展大规模、低成本、较高附加值的加工业占据有利位置。
对于今后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快出口,朱兰芬认为将更加激烈。她指出,受市场需求及投资效应滞后反映的影响,在相当时期内,纱产量还会保持较快增长,由于国内期货市场尚未建立,上半年企业主要获利因素消失,棉纺织品产品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上,这优势因国内棉价上升而削弱,而国际市场对棉制品需求的增长是有限的。除了因市场需求自然增加外,企业要积极设法扩大市场份额,并巩固已有的市场。难度会很大,但企业必须努力。还有国际贸易磨擦增多。中美贸易磨擦及欧盟从明年5月起都将对我们取消普惠制的优惠待遇,税率提高后,产品竞争力会有所影响,再加上内需的增长很缓慢,尤其是农村市场,棉纺织业产品、技术结构调整还没有取得明显进展,我国棉制品在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中处于弱势,国家有关出口退税政策真的执行,企业的出口力度可能减弱,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会逐渐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剧烈。
朱兰芬分析说,市场竞争的方法包括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从面上说,由于行业的特点,棉纺企业的品牌意识较淡薄。大部分企业之间的装备与技术水平基本相同,产品雷同,少有靠自己的特色与别人竞争,产品如没有特色而言,只有靠价格的不同去竞争,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牺牲利润保市场成了相当一部分棉制品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
朱兰芬特别强调,价格竞争是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环节,价格竞争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无奈的选择,有时它也可能是最现实的选择。但是眼光应放得更远一点,一是防止过度的价格竞争;二是要不断地提升竞争水平,确实把质量、品牌竞争的地位逐步提高,以获得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同时朱兰芬也希望棉花流通企业能为纺织企业提供价格合理、 等级相符、无异型纤维的棉花,支持纺织企业参与更严峻的市场竞争。(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