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对于棉纺织行业来说,是经历磨难,接受考验,行程坎坷,成绩显著的一年,可谓:涨、涨、涨!未料行情涨幅大;难、难、难!回首征程坎坷多。
这一年第一季度的开局还是不错的,虽然原棉和涤短纤等纺织原料的价格出人意料的快速升涨,但纱、布销售的形势还是基本顺畅的,三月份纱线价格的涨幅基本能够跟升到位则印证了这一点。可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年初原料价格的意外升涨,竟然只是拉开了今年原料价格“暴涨”的“序幕”,纺织行业“供求失衡”的矛盾已经向我们发出了警报。
三月份的“伊战”,使第二季度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阻滞;紧接着就是防治“非典”力度的加大,又造成人流和物流的受阻,国内市场也随之交易清淡,行情下滑。六月份“非典”疫情缓解,进入“后非典时期”,市场交易才开始有所“蛰动”。因而第二季度是 2003 年纺织市场行情下滑的“熊市”时期。
第三季度的纺织市场基本是处于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后非典时期”。国内市场在夏、秋季节产品的支撑下,陆续起动。同时纺织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都在积极的寻求外单,以求激活外贸出口之“纲”,盘活国内、外纺织市场之“目”。第三季度适逢国内纺织市场由夏季产品向秋、冬季产品转折的“整理”时期,可是由于“非典”后遗症的影响和外贸出口订单不足的制约,传统的“七淡八活九旺”规律也不再灵验,直至九月份市场才有所“活动”。市场由“淡”转“活”的时间拉长,由“活”转“旺”的动力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特别是外贸出口订单不足),则是第三季度的主要特点。而九月中、下旬新棉延期上市造成的收棉秩序混乱和棉价“飞涨”,则使得纺织生产企业陷于了限产待棉、成本增加、经营困难的境地。当时,尚无人能够料到,这一局面正在孕育着更大的危机。
国庆节后继续“疯涨飙升”的棉花价格,打破了业界人士固有的思维定式——棉价并没有随着新棉的大量上市而趋于稳定,也没有因为下游成品市场的需求不足而停止升涨。据统计,仅十月份 328 级原棉价格就上涨了 3650 元 / 吨(企业购棉均价 下同),涨幅达 26.17 %。棉型化学纤维的价格也在棉价的拉动之下,紧跟着“疯涨”。在原料涨价的“重压”之下,纱线价格也只好置下游市场难以接受的现实于不顾,无奈的、机械的步步跟升、频频上调。唯有坯布价格难以立即提升,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本应是传统旺季的纺织市场,意外的出现了棉花、化纤、纱线、坯布相互之间的交易“卖难买难”、价格失衡的僵持局面。虽然十一月份棉花价格上涨的势头趋于平缓,但仍然维持着在高价位上盘整运行的态势。另外运输费用和电价的提高,频频停电的影响等,使得纺织生产企业原料等成本过高的压力也仍然无法缓解。第四季度纺织市场的特点,就是这种观望、徘徊、僵持、无序的市场氛围导致了市场交易的平淡疲软,同时也造成了棉纺织生产企业的纺纱厂断“棉”停产或限产,织造和针复制企业无法接单生产的被动局面。
供求失衡加人为的恶意“炒作”,是棉价无理“暴涨”并导致行情涨幅大的总根源,而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的不确定性,则必然是行程坎坷多、处处皆凶险。 2003 年棉纺织行业能取得工业增加值、利润、纱布产量、出口贸易额等各项经济指标都增长两位数以上的成绩,真是来之不易啊。
原料: 2003 年纺织生产的主要原料棉花、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的价格,总体上都是呈波浪型上涨的走势,且都有两个波峰。其中棉花和粘胶短纤的走势曲线基本相同, 328 级原棉的第一个波峰出现在 3 月中旬【 13850/ 元吨(企业购棉均价 下同)】,第二个波峰出现在 11 月中旬( 17900 元 / 吨);粘胶短纤的第一个波峰出现在 4 月中旬( 12300 元 / 吨),第二个波峰出现在 10 月下旬( 17500 元 / 吨);涤短纤的第一个波峰出现在 2 月中旬( 10800 元 / 吨),第二个波峰出现在 10 月下旬( 12600 元 / 吨)。(参见图一)

2003 年末的 328 级原棉价格比 2002 年末上涨了 5600 元 / 吨,上升幅度为 50.68 %,(参见表一) 9 月中、下旬棉价就开始上涨,国庆节后涨幅陡增, 328 级原棉十月份一个月就上涨了 3650 元 / 吨,上涨幅度为 26.17 %。正是棉价的“暴涨”,引发了棉纺织市场行情的“震荡”,也使棉纺织企业在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经受考验的同时,面临着重新“洗牌”的抉择。
2003 年粘胶短纤的价格上涨了 7050 元 / 吨,上涨幅度为 67.47 %,大于原棉的涨幅。(参见表一)由于棉短绒价格上升的拉动,以及棉纺织厂“以化代棉”而致粘胶短纤用量增加的拉动,使得粘胶短纤的价格一直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棉价同步起伏,成为原料涨价中最大的赢家。
2003 年末的涤纶短纤价格比 2002 年末上涨了 2150 元 / 吨,上涨幅度为 27.05 %,(参见表一)若以年度中 10 月下旬的最高价格 12600 元 / 吨与 2002 年末相比,则涤短纤的价格上涨了 4650 元 / 吨,上涨幅度为 58.4 %,基本与原棉和粘胶短纤价格的涨幅同步。涤短纤价格的升涨,除受棉花价格的拉动外,还受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后其聚酯切片价格的拉动影响。
2003 年企业采购纺织原料价格统计简表
表一 单位:元 / 吨(均价)
|
项 目 |
12/25/2002 |
03月19日 |
05月28日 |
09月17日 |
12月31日 |
升、降额 |
幅度(%) |
|
328 级细绒棉 |
11050 |
13850 |
12250 |
13650 |
16650 |
5600 |
50.68 |
|
涤纶短纤 |
7950 |
9750 |
8550 |
9750 |
10100 |
2150 |
27.05 |
|
粘胶短纤 |
10450 |
11850 |
11225 |
13150 |
17500 |
7050 |
67.47 |
经济规律的核心就是需求决定价格,也即市场决定价格。可是在九月中、下旬新棉上市时棉花价格的“疯涨飙升”,却反其道而行之,独立特行、自管自顾的“暴涨”,全然不顾下游产品因需求不足而难以消化上涨后的原料价格的现实。这种扭曲的涨价行为,完全是人为的借资源供需失衡而恶意“炒作”的结果。“炒作”的后果就是收棉成本虚高难下,棉花价格失去了调整的弹性,处于欲罢不能的“高处不胜寒”的难堪境地,并造成整个产业交易链中“卖难买难”的困顿局面。整个第四季度的纺织市场就处于这种“卖难买难”的氛围之中,即棉花企业(商)手中前期高价收购的棉花难以卖出,而降价出售则要亏损;棉纺生产企业虽然急需棉花,但因难以消化高价棉花带来的高成本,则难以买进棉花,并被迫采取“以化代棉”的措施来降低生产成本;棉纺生产企业的纱线价格跟着棉价上升后,也难以为下游织造和针复制生产企业所接受,而降价出售则也要亏损,也是卖难买难;织造和针复制企业面对高价纱线,难以购买和接单生产,只好保本甚至微亏维持生产或干脆停产,这又给后期的纺织生产和市场运作造成了更大的困难。而更为严重的则是由于原料成本的增加,造成生产企业难以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