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后50年,我们实现了世界纺织大国的目标;21世纪的前50年我们能不能使纺织强国之梦变为现实呢?
客观地说,纺织大国是以具有世界规模的产能、产量、出口量、就业量为支撑的“数量”概念,而纺织强国则应是数量基础上的“质量”概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是市场竞争实力、世界性资源配置的概念,其集中体现于对世界纺织的影响力、控制力以及技术的先进性方面。这是对实现强国之梦的结果所做出的界定。而眼下的关键可能还在于尽快启动“梦想成真”的努力过程,在于明确谁是实现强国之梦的主体以及如何付出努力。
实现建立我国纺织强国的目标,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战略筹划、政策导向、协调服务是政府、协会特有和应尽的职能,如果缺乏来自政府和协会的总体安排及宏观运作,强国之梦也许会变得漫长甚至成为泡影。但应该明确的是,政府和协会的功能绝不可能代替来自企业的努力,实现纺织强国之梦最终依靠的主体只能是企业。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质量统一地达到世界级水准,主要凭借企业的实力和业绩来奠定基础。由此类推,实现我国纺织强国的目标,这一历史使命主要应由我们的企业承担,应由它们发挥坚实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之成为现实。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非国有经济日益成为纺织工业的主体,服装行业尤其如此。那么,非国有企业是否就成了实现纺织强国之梦的主体?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确定实现强国梦的主体地位,不是以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来定,而是企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否具备成为国际一流企业的潜力,国有企业还是民营等非国有企业都应以此作为判断标准,而不能简单、笼统地按经济成份进行划分。实现强国之梦应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责任和追求,只要不懈努力,不断抓住机遇,在市场机制和利益杠杆的驱动下,各类经济性质的企业都有可能成为主体,在实现强国之梦中有所作为。信心来自于鼓励,更来自于责任和利益。
明确了谁是实现纺织强国梦的主体,如何去实现就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虽然,这原本应该是企业具体谋划的领域和内容,但就共性而言,有以下两大问题需要强调和明确,以便企业重点付出努力。
一是核心竞争力。它是体现在主业范围的竞争力,关键要靠企业自身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具体到设计开发、制作加工、品牌形象、市场营销等环节,要具有平衡和健康发展的高超素质,或者在某一个环节上应有超越对手并且是一流的竞争能力,以表现具备实现“质”的提升的条件,否则难以在实现强国梦中有上乘表现。为此,需要我们的企业按照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进行自我审视、准确定位、立足创新,努力建立健全能在世界入流的企业整体素质结构,以期达到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的结果。
二是如何“走出去”。“走出去”的经济含义是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集成。我国纺织类企业的商品输出在量上已达到世界一流,占到全球同类产品出口13%的份额,而资本输出充其量是刚刚起步,远远滞后于商品输出。在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的条件下,没有相当规模的资本输出,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要想使某一产业在资源配置方面形成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控制力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内有条件的纺织企业应在利益约束和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遵循国际惯例和比较成本的原则,稳定而有力地“走出去”投资。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特别是先进的技术资源把自己做大做好,以投资、贸易等多元方式加深对世界纺织的渗透,逐步形成影响世界纺织发展走势的能力,为在新世纪前50年实现我们的纺织强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