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大省浙江计划在未来5年内,通过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摆脱以数量增长型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发展模式。
浙江省纺织品出口连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2000年该省纺织品出口比上年净增26.46亿美元,同比增长51.8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9个百分点。省行业主管部门认为,目前世界上纺织科技发展的趋势是:纺织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涌现,无锭纺纱、无梭织布、无纺布、无水印花、无人工厂等新技术已逐步变成现实。浙江的纺织业必须跟上这个技术潮流,才能从根本上调整纺织产品出口结构,提升产品档次。
据分析,浙江省纺织产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强,设计水平较低。纺织品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量的推动,纺织品、服装单价水平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出口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低,新产品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如2000年,浙江省出口棉梭织服装平均单价为4.7美元/件,而意大利、法国同类产品单价在50美元以上。从产品纤维构成看,功能化、差别化化纤织物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从产品领域看,基本上为衣着类产品,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出口比重很低,不到纺织出口总数的10%,而发达国家这两类纺织品已占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其贸易增长速度也高于衣着类纺织品。浙江省出口服装大多没有自创品牌,款式也主要根据来样加工。
二是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偏低。从整个行业看,先进设备所占比重还不高,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偏低,装备水平的落后,使浙江省纺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棉纺行业万锭用工水平为250人/万锭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人/万锭左右。出口纺织品生产与国际流行趋势还存在时间差,生产的面料在色彩和花型等方面跟不上时尚潮流,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仅55%左右。究其原因,浙江省在产品开发的五大技术环节,即纤维、纱线、织造、染整和设计等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是信息化建设落后,现有的管理和营销方式难以适应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趋势。由于纺织服装对时效的影响极为敏感,因此,纺织出口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浙江省纺织企业信息化工作刚起步,还未能实现国际间的信息互通,对外界市场变化反应迟缓,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一些企业单纯追求先进设备的引进,不能很好地利用高技术设备的先进电子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一流的设备未能产生一流的效益。
据悉,浙江省正着手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能力,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形成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产业技术升级为重点,推动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共建研发机构和产业化联合体,充分发挥和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整体优势,集中力量对关键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的突破和跨越。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行业技术水平。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技术改造的实力。广开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不仅根据产业发展的重点,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向社会募集资金,而且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引导外商在新型化学纤维、印染后整理、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机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大力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民间资金在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中的作用。
三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大技术、管理、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到2005年,9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都要建立较强的技术开发机构,在纺织工业集中的产业基地,要建立起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注重引进国外智力,特别是引进如纺织面料开发、印染后整理工艺、服装设计等关键技术专家,以尽快缩短与外国先进水平的差距。□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