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这种服装业高度成熟、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持有生态纺织品标志就可以畅通无阻了吗?”
“中国的纺织品应该如何进入欧美市场?” ……
在11月13日—15日举办的以推广生态纺织品标准OEKO—TEX100和ISO14000企业环保管理体系认证为主题的“欧美准入规则”专题报告会上,来自国际环保纺织协会的专家差点被纺织企业老总们的问题淹没。
一连三天的专题讨论,整个会场都座无虚席,学习气氛之浓厚超乎主办机构之想像。虽说OEKO—TEX这个标准在国内还鲜为人知,但它却让为数众多的纺织企业吃尽了苦头。根据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的统计,我国每年有多达74亿美元的出口纺织服装产品被这一生态标准挡在了欧盟市场的大门外。
借绿色认证跑步入世
在生态认证上碰了一鼻子灰的出口纺织企业率先掀起了绿色认证的热潮。一时间,出现了纺织企业忙认证,国际标准认证中介机构忙赚钱的热闹场面。而认证的焦点也集中到了两类标准上:一类是管理体系认证,另一类是产品认证。
由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制定的ISO14000是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是对企业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的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目前国内仅有杉杉、铜牛等18家纺织企业获得了这一环境标志。国际上最流行的纺织产品标志是欧盟的OEKO—TEX和美国国家标准ANSI。这两个标准都以不伤害消费者的健康为前提,规定了纺织品生态性能的最低要求。
自20世纪70年代德国率先制定了环保纺织品标准“蓝色天使”后,欧美消费者对服装的关注热点已转向环保。德国、瑞士等欧洲的服装大买家或高档服装的零售商干脆将OEKO—TEX100标志引入他们的采购标准。美国标准产品认证代理中心的秦长水先生认为,美国对进口商品质量的苛求堪称世界一流,因而,达到了美国标准的中国产品,再进入一些和美国达成共认协议的欧洲国家或美洲市场也就不难了。
加入WTO后,国内现有的5万多家服装生产企业即使不走出去,国外产品也要打入国内市场,即将面临的挑战和冲击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先下手为强。国内首家获得OEKO—TEX100认证的内衣企业北京婷美保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玉生对记者说,入世后,对中国企业而言并不意味着贸易壁垒不存在以后,出口就可以畅通无阻了。恰恰相反,由于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的主流,在多边贸易中,人家会用越来越多的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来要求中国的企业和产品,而国内众多服装企业最欠缺的也正是服装的环保概念。 上下游企业冷热不一
婷美科技部的吴怡军对此深有感触。起初,婷美内衣的独家功能面料提供商对于婷美申请国际环保认证的建议根本不当回事。为了说服该供应商申请国际环保认证,婷美不仅协助其改进了生产工艺以及各种主料和助剂,还负担了该企业一半的认证申请费。
应该说这家面料供应商的思维方式在棉、辅料供应商中很有代表性。与积极申请生态认证的外贸纺织企业相比,习惯了在面料色泽、挺括、手感等外观质量和消费者能直接感受到的透气、吸湿、抗皱等服用性能上下功夫的面辅料企业,对以“环保”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方式确实陌生。记者在采访北京效益最好的纺织企业北京金羊毛纺织有限公司时,该公司主管生产的张和平副总经理对于形形色色的生态认证很不以为然。他明确表示,北金纺目前不会考虑申请OEKO—TEX认证。
实际上,各纺织企业的老总们也是压力重重。对众多服装企业和供应商来说,服装产业的环保问题的确是一道不易跨越的门坎。就拿纺织业的印染技术来说,我国国产的染化料绝大多数没有达到国际环保标准,而进口的染化料又非常昂贵。况且上游纺织企业的原、染料的不达标,直接制约下游纺织企业的生态认证的进程。真正有兴趣、有实力进入生态认证圈子的纺织企业大多是纺织业的龙头企业。记者从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在中国的代表机构————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了解到,截至2001年6月底,该公司共在中国颁发了180张证书,其中大多是外贸出口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
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的服装出口企业是在为国外品牌作贴牌生产,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这些纺织企业之所以徘徊在国际通行的绿色认证之外,除了环保意识的欠缺在作祟,还受制于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生产营销模式和品牌拓展理念。
较早获得生态认证的东胜鄂尔多斯工贸公司的负责人李杉林提醒业界人士:进入欧美市场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获得生态认证,因而各家纺织企业不必在认证上大做文章。对此,有专家表示赞同:花几万块钱买ISO9000认证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个别地方强制纺织企业作认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踏踏实实地做强纺织企业,创出国际名牌才是立业之本。作者:陈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