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纺织大国,体现在棉纺的规模上:纺纱能力占世界1/4,纤维产量和消耗量均超过世界1/4;在中国纤维加工总量中,棉纺纤维加工量占到60%。可观的加工量决定了棉纺织行业成为最大的纺机设备使用者,也是中外纺机制造商争夺的焦点。
在中国纺织行业的门类中,纺机行业是除服装行业外最早进入市场竞争的产业之一。90年代初,纺织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纺机生产能力的迅速膨胀,国有纺机企业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市场竞争压力:一是非国有纺机企业的激烈挑战,全国纺机从业人员最多时达到60多万人;二是国外设备制造巨头的挑战,当其它行业的产品都以出口为主时,只有纺机行业的市场是以进口为主。
中国纺机工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经过10年的不断努力,我国纺机装备市场已从过去以进口为主,发展到现在国产装备占有半壁江山。这一切都证明,中国纺机工业为行业的产业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中国纺机工业的竞争力和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为了尽快缩小这个差距,需要我们做大的整合。首先是组织结构的整合。我们要尽快培养一批设计能力强,产品水平高,可以给主机制造厂生产关键配套件、关键器材、关键电子元器件的专业生产厂家,以保证主机装备的可靠性、稳定性。
其次,不断提高工艺设计水平,在一些装备关键件领域体现出我们的竞争优势。多年来,中国纺机工业发展水平的定位主要集中在中档装备;高档装备的制造能力多集中在瑞士、德国等国家。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档装备在带来新技术的同时,高昂的价格也让很多纺织企业望而却步。针对关键件进行技术改造,降低纺织企业的固定资产成本,这对十分熟悉我国纺织企业生产情况的纺机厂来说,做这样的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另外,提高装备制造质量,将是我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多年来制约国产纺机的关键问题,除了关键件的可靠性、稳定性不够以外,制造质量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十五”时期,是中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棉纺行业要提高产品附加值,无接头纱、精梳纱、无梭布的比重会明显增多;精梳联、精梳机 、细络联、新型纺纱和全自动转杯纺等领域的技术改造力度会大大增加;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带来纺机装备在中国本土的更加激烈的竞争。这些对中国纺机工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中国纺机纺器协会理事长 高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