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约有10.3亿人口,这个庞大的纺织/服装市场一直让外国制造商馋涎欲滴,但是进入这个市场颇不容易——关税高昂,许可证难办,进口禁令多多,而且还面临着本国厂商的激烈竞争,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原料便宜,政府还给补贴。另外,政府还对本国厂商征收多重消费税,导致产品价格一直处于高位;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对进口货征收补贴税,结果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不过,征收的人纤消费税一直在减少,现在人纤已不再是富人的奢侈品。在到1999/2000的9年里,印度100% 非棉布每年的产量差不多增长了12%,而每年纯棉布的产量仅上升2.3%。对进口的管制在逐渐放松,基本关税也在下降。随着市场的开放,印度中产阶级成长起来了,他们的需求上升,让外国供应商看到了希望。不过市场的开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前路依然充满险阻,仅关税问题就不好解决。服装进口也在上升,但和市场规模相比,其数量实在太小;近年来布匹进口量实际上在下降。
目前,印度的纺织和服装工业的规模在135亿美元(60亿美元的纱线和纺织品、75亿美元的服装),到2011年,印度的纺织部门有望达到300亿美元的规模(200亿美元的纱线和纺织品、100亿美元的服装),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
目前,印度绝大多数的纱线和纺织工厂没有真正觉悟到综合出口的潜力,特别是在后配额时代的潜力。
印度的纺织工业的出口额占印度总出口额的31%,职工人数占印度职工总数的18%,有3000多人在纺织工业工作。印度中央消费收入的9%来自于纺织工业,印度12%的制造产品来自于纺织工业。印度每年的纤维消费量相当低,平均每人每年消费23千克,而中国的年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56千克,世界平均水平为75千克。这为印度的纺织工业的增长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为纺织工业的增长创造了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