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我国最早建立现代纺织工业的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纺织业走上正常发展道路,并成为武汉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为武汉市经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武汉市纺织行业生产萎缩、经济效益下滑,发展陷入困境。随着“九五”时期实施“调整、重组、优化、发展”和“壮大放小”方针,武汉市贯彻执行国家“压绽解困”的战略调整,将优良资产向优势企业集团集中,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使纺织业逐步走出低谷,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业利润总额由1998年亏损16785万元,逐步减亏,到2002年实现盈利3792万元。服装业在竞争中逐步壮大,已形成“汉派服装”品牌概念,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20.53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38.15亿元,增长85.83%,利润总额由7075万元上升到18525万元,增长161.84%。纺织服装业生产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武汉市现代制造业中的优势行业之一。
一、武汉市纺织服装业发展概况
近几年,武汉市规模以上纺织业工业总产值规模在2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逐年增加。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结构不断调整,棉纺织业占纺织业的比重高达92%,成为纺织工业的主力。毛纺织业和印染业相继被市场淘汰。根据国家提出压绽减员增效的政策,纺织企业通过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扭转了棉纺业生产恶性下滑的被动局面,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增强了市场的适应能力。1998年至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6.6%和1.3%,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实现扭亏为盈并逐年快速增加,效益水平明显提高。这主要是将优良资产向优势企业集团集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使重点棉纺企业摆脱了困境,步入恢复性发展阶段。
服装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中,服装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20.53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38.15亿元,增长85.8%,年均增长13.2%;工业增加值增长110.6%,年均增长16.1%;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分别增长161.8%和106.3%,年均分别增长21.2%和15.6%,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汉派服装”的分化、调整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一部分企业被市场淘汰,另一部分企业注重品牌和产品质量,加强自身的设计、技术装备的投入,在市场竞争中求以生存和发展,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太和、爱帝、元田、雅琪、猫人等一批企业注重品牌建设,或着手建立工业园,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采用CAD电脑设计系统,电脑裁剪设备,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二、武汉市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特点
目前,武汉市纺织业在“调整、重组、优化、发展”方针指导下,已逐步形成了以一棉、江南、裕大华、为主的企业集团格局。2002年这三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业的比重为60%。2002年纺织业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5%,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服装业在政府的重视、扶植下,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确立了服装业在武汉市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武汉市服装业中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为95%,处于主导地位。2002年爱帝、太和、依翎、3506厂、元田、南极峰、雅琪、冰川等八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服装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8.6%成为服装业龙头。2002年武汉市服装业产品销售率为94.7%,现实利润18525万元,比上年增长134.5%,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服装业生产品种主要是集中在职业妇女装、休闲男装、针织内衣、羽绒服、西裤等几类,其中职业妇女装占80%以上。产品销售立足本地市场,并向东北沈阳、西南成都、西北陕西和省内主要城市销售。据调查,目前汉派服装在汉的销售份额占30%,而70%销往外地,逐步向外延伸。在武商、中商两大服装卖场中,汉派服装销售只占15%-30%,与鼎盛时期的市场份额占70%相比快速下降。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武汉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基本上是中低档次,产业配套体系较差。武汉纺织服装业“头”大“尾”粗没有“腰”,棉纺织业有一定规模,但是印染、色织、棉织品等行业出现断层,服装业年需采购面辅料25亿元,90%以上在江、浙、粤等地采购。
2. 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业出口交货值2.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服装业出口交货值为1.63亿元,比上年增长3.6%。纺织服装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仅为7.7%,与纺织服装大省浙江省占30.7%的比重相比差距显著,外向度有待提高。
3. 2002年全市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32.2,纺织业为76.2,服装业为141.6。纺织业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服装业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1988年至2002年纺织业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幅分别为6.6%和1.3%;服装业年均增幅分别为16.1%和15%,两者比较服装业经济效益相对优势明显。
三、武汉市发展纺织服装业的对策。
纺织服装业是竞争性很强的行业。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条件下,武汉市应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建立协作配套关系,紧紧围绕市场,努力在生产服装面料、针织面料,扩大工业用纺织品,培植壮大纺织服装龙头企业方面现实突破。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围绕龙头企业,盘活存量,加大技改投入,狠抓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业合力,实现产业升级。纺织业以一棉、江南、裕大华三大纺织集团为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中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布、装饰用布三大产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联合纺织和服装的龙头企业积极策划建立一个大型印染后整理加工中心。服装业以太和、爱帝、佐尔美、猫人、雅琪、元田、红人等为企业龙头,形成汉派服装企业群,做强做大适合城市发展的都市型工业。要引导纺织服装企业转变观念,转换经营机制,围绕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鼓励企业按照纺?织?染?成品?制衣的工艺流程,实现纵向联合,发展综合型的纺织服装企业集团。搞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链前、后结构调整。
2. 按现代先进纺织服装生产力发展要求,结合武汉纺织服装业实际,进一步优化棉纺行业,改造纺织深加工行业,壮大服装行业,使之成龙配套,参与区域经济循环,协调发展,使产品质量全面提升。依托江北民营工业园,加快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针织服装和女装生产,提高品位和先进工艺,开展定牌加工,促进专业化协作。搞一批休闲服装、出口服装加工园。依托汉正街工业园区建设,鼓励民营经济兴办为服装业配套的服饰、拉链、商标、衣架、包装袋等生产加工型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企业规模集聚。政府在政策、资金上,要大力支持企业兴建服装工业园区,完善服装产业链,使服装业从单一企业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各工业园区要努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配置问题,为中小企业向相对集中、群体协作和提高企业的规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它们在生产要素上得到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
3. 在努力提高纺织服装业出口创汇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增强服务意识,在品牌、质量上下功夫,巩固中低档产品的市场地位,逐步发展高档纺织品服装,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搞外协加工,定牌生产或CT制等能促进纺织服装业生存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不断优化软硬投资环境和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的精湛工艺和基础,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将生产基地采用合资、收购、嫁接等方式移植进来,建立起面向国内外市场生产和销售的配套产业链。只要是有利于武汉市纺织服装业发展壮大,我们都要大胆尝试,只要是有利于纺织服装业经济地位提高,我们都要鼓励支持。
进一步发展壮大纺织服装业,对于武汉市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武汉市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汉市纺织服装业要密切注意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生产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与国际接轨的产品。中国统计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