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对旅游、运输等行业造成了重创,国家推出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减税计划。但这次减税是暂时性、行业性和地区性的。近期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全面减税的观点。财税专家朱青和吕炜对这一观点表示否定。
朱青说:"理论上积极财政政策就应当'减税'和'增支'。我国这几年一直推行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独轮车',只增支,不减税,甚至税收收入还大幅度增长"。
朱青认为,所谓的全面减税,是指大幅度降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或营业税等主要税种的税率。全面减税的短期后果必然是大幅度减少财政收入。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支出不仅不能减,而且还面临增长的压力,这必然要加大政府的财政赤字。而目前财政赤字的惟一弥补方式是发行国债。所以,能不能全面减税,最后就变成了能不能继续大规模发债的问题了。
2002年我国的财政赤字规模已高达3098亿元,占GDP的3%;当年发行的国债为5679亿元,债务负担率已接近20%。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客观上已不再允许我们以扩大赤字、增发国债为代价来实行全面减税。如果再考虑政府的隐性负债,减税的潜力就更有限了。
吕炜则从税制结构方面做了分析。他认为,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体,流转税占税收收入的70%,所得税占30%。与西方国家的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不同,这种税制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难以发挥经济运行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即不管整体经济状况好坏,也不管企业是否收不抵支,只要企业发生了经营行为就要交税,税收作为调节工具始终是硬的,很难具备自动调节的弹性。这次推出暂时性、行业性和地区性的减税政策中,主要减的是营业税,其中的原因一是营业税是受非典重创的旅游、运输等行业的主体税种,减税对恢复这些行业的经营有直接作用;二是这块税收收入在整个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目前来自整个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收入也只占税收收入的5%左右,财政可以承受。但是如果进行全面减税,财政必然不具备这样的承受力。
吕炜认为,从政策调控效果来看,由于税率本身缺乏弹性,也无法显示出随经济运行状况变化而相应调整的灵活性。是否再恢复和何时恢复原来的税收政策,也是政府面临的难题,而频繁变动税率于经济运行是不利的。由此判断,全面减税在政策上没有可行性,近期也不可能实施。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改革税制,实现间接税为主体向直接税为主体的过渡,增强税收自动调节的弹性。但是在今年的环境下,大规模的税制改革条件尚不具备。(北京现代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