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西方舆论中关于通货紧缩"狼来了"的呼声再次高涨。实际上,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真正感受到了通缩的滋味。日前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载文指出,日本经济在通缩下过了10多年,至今并未崩溃。有些人吃了苦头,但也有人尝到甜头。更重要的是,不少企业找到了在通缩环境下的生存之道。
文章认为,从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开始,日本就陷入通缩深渊。目前,日本的失业率从1990年的2.1%上升到5.4%;不动产价格比10多年前的高峰水平下降了80%左右;股市跌至20年来最低点;消费物价连续4年下降;2002年工资水平下降了2.1%。一向花钱痛快的日本消费者也学会了讨价还价。东京闹市区的很多酒吧改成了快餐店。
确实,通缩在一些日本人眼中是场灾难。四五十岁的人,在房地产泡沫时期高价买房,现在贷款还没还清,房价却大跌,成了负资产。但物价普遍下跌,降低了生产和生活成本,也使不少人获益。主要的受益者是那些具有稳定收入的中青年人和退休人员。由于房价大幅下跌,利率极低,中青年职员现在有能力购买几年前还根本无法问津的公寓房了,并且还有余钱去旅游。旅游的价格也大幅下跌了。
据调查,日本50岁以上的人拥有的存款占日本家庭储蓄总数的80%。对已经还清房贷的五六十岁的退休人员来说,日子从来没象现在这么舒服。拜通缩所赐,他们的退休金比以前经用多了。
10多年前,日本是全球贸易壁垒最森严的国家之一,尤其对牛肉和大米进口限制极严。在这10多年的通缩年代里,由于美国的压力,日本贸易壁垒出现了松动。尽管仍然有很多的国外供应商被拒之门外,但是日本的一些商店里已经可以看到便宜的进口大米了。现在,日本对进口牛肉的限制也在逐渐减少,人们可以在商店里买到便宜的进口牛肉。快餐连锁店"吉野家"的牛肉饭售现在只卖2.4美元,比5年前便宜了1美元多。
不光是进口食品压低了消费物价,收入减少了的日本人还开始转向购买廉价的中国和东南亚制造的电视机、音响和电脑等电器产品。去年,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进口来源地。
以往,日本的零售业十分封闭。由于对开店的规模、地点、营业时间都有严格规定,传统的夫妻店控制了零售业。普通商品的价格在这些店里也要开出天价来。随着管制放宽,百元店、专卖廉价进口服装的连锁店、仓储式的商场在日本快速发展。从1995年到2000年间,这类廉价商店的销售额上升了78%,而普通的百货商场仅增长25%。这些变化加剧了日本的通缩,但让很多居民得到实惠。
连年的通缩把许多日本中小企业逼上绝路。但经历通缩而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业也学会了适应环境。除了裁员之外,这些中小企业已经开始逐步将生产基地和原材料进口地转向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地区。尽管这一过程相当困难,但使它们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对将来的发展相当有利。
文章认为,对那些失去工作岗位或还不起房贷的日本人来说,便宜的大米、牛肉或电视机不过是小小的安慰而已,日本需要的是保持经济增长,没有坏账拖累的健康银行体系和更有活力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