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8月号文章】题: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剖析中国经济与地区差距(作者庆应义塾大学产业研究所讲师宫川幸三) 
   中国今年大范围地遭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袭击。在非典的冲击下,一直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火车头”作用的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放慢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影响。 
   5月9日,美国一家调查公司以非典导致中国个人电脑销售低迷等因素为由,将今年世界的个人电脑发货台数增长率由6.9%下调至6.3%。 
   2002年底,中国吸纳的海外直接投资项目有42.41万个,合同执行金额高达4479.7亿美元。 
   其中,来自日本的投资项目有25131个,合同执行金额为365.7亿美元。日中贸易也在逐年增长,2002年日本的出口为3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28.2%;进口是616.92亿美元,同比增长6.2%,中国超过了美国,一跃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国。由此可见,日中贸易日刊载文分析中国经济支撑了脆弱的日本经济。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分量对世界和日本来说确实在增大。如何将中国纳入国际社会,如何实现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世界经济直面的紧迫课题之一。 
   本文尝试从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的角度,剖析中国经济近20年高速增长的原因。 
   “地区差距”起因于早已存在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多样性。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地理空间”,以及众多而多样性的潜在劳动人口。“巨大的地理空间”是指,中国经济是由在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等方面有不同地区特征的多地区经济组成的,即多地区性。“众多而多样性的潜在劳动人口”是指,将来可以源源不断供应的丰富劳动人口是由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的56个民族组成的,即多民族性。 
   多地区性和多民族性是中国经济的独特之处,这种多样性是产生“地区差距”的原因之一。已有的“地区差距”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有意识地被扩大了,对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在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前半期,中央政府实行“重点产业开发政策”和“重点地区开发政策”,不是根据市场原理,而是优先地把资本和劳动力分配给了沿海地区。因此,沿海地区的重化学工业取得了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造成了在资源分配上处于劣势的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已有的“地区差距”。换言之,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因为扩大了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才实现的。只要看一下主要经济指标,就会了解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地区差距”现状。 
   2001年,沿海地区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0.67万亿元人民币)的59.6%,占全国对外贸易额(5098亿美元)的91.3%。从不同产业来看,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51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356亿人民币。这表明上海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正在走向服务经济化时代。顺便提一下,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很高,因为北京是政治城市,经济主要依赖于旅游等第三产业。 
   上海经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埴是30674元人民币,比最低的贵州省高11倍。 
   经济指标显示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上的“地区差距”,从根本上讲,是由沿海地区经济和内陆地区经济的结构差距造成的。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里,沿海地区一边利用中央政府实行的“重点”政策造成的与内陆地区的差距,一边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21世纪,中国沿海地区将一方面使自己由“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另一方面继续享受“地区差距”的优势,发挥引领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火车头”作用。 
   也许中国新领导集体面临的中长期课题是:一边制止“地区差距”急剧扩大,一边使沿海地区经济的“变化”效果惠及全国,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日本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说,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