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受伊战及疫症的外内双重冲击,中国经济上半年表现仍较预期良好,实际增长达8.2%,还有人担心会过热。二季度增长因疫症而稍低于7%,但相比新加坡、韩、香港等地的负增长则十分突出,显示基本因素强势
甚盛,令投资者信心更强。对比疫症初期国际分析界争相调低中国增长预测的唱淡合奏,实令人感叹。
上半年经济从需求方面看是投资带动型增长。消费受挫令其对增长贡献减少二成以上。净出口更是负面因素:旅游收入减二成而外贸盈余同比大降三分二。幸投资劲升三千多亿而抵销上述不利影响。从供应方面看,农产因水旱灾情而服务业因疫情影响均增长偏低,只有制造业一枝独秀取得一成多增长,其中重工产品如汽车、能源及钢材等产量的强劲升幅反映了新一轮汽车消费及投资热潮的涌现。
展望下半年以至更长期间,中国经济内在强势仍将持续。需求方面消费在疫后将反弹,零售增长在六月已迅速复常。净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将较温和之外贸顺差会比上半年高而外来旅客亦会回升。但投资仍是支持增长关键所在,虽然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或因最近政府加紧贷款控制而稍缓,但总体投资的底气仍足。原因有:
(1)非国有部门投资强劲。上半年集体企业投资增近38%而高于平均。民营及外资企业亦正大举增资进入基建、汽车及钢铁等领域。在过去几年投资涌入信息及化工制造业后,别具特点的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2)投资对财政依赖减少:上半年资金来源中国家拨款增幅不及贷款、外资及自筹资金等增幅的三分一。在供应方面制造业仍将保持强劲,服务业在疫后亦会迅速复苏。但农业增幅则视乎产品结构调整进度而定。
近期还出现了对中国经济过热的担忧,对此必须有正确认识以免造成政策偏差。从全局看并不存在过热。绝大部分产品仍处供过于求及价格持续下跌状况,失业及货币供应增幅上升显示劳力及资金仍相对充足,而少数短缺物品均可从入口补足。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个别领域发生了近年少有的近似过热征象,包括:(1)一些行业如钢材、重点城市房地产等价格由需求带动上扬。(2)一些产品如棉花等出现了炒作及囤积活动,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也出现了炒卖及圈地。(3)汽车钢材等行业投资激增,或会引致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4)少数供应部门如电力等出现短缺。(5)部分入口因盲目追货而过分增加。
上述情况反映了经济中如市场秩序管理、融资体制、企业行为及投资机制等各方面均远未完善。从长远看只能由深化改革来根治。近期则要依赖强化行政及监管措施来加以控制,如严查炒作囤积及盲目上项目,并加强银行信贷监管。最近出台的房地产信贷监控措施是正确一步。但实施时要灵活,不可一刀切而把好项目也弄掉。还要避免急煞车而引致市场恐慌,新贷款应严依新法办理,旧贷款则宜酌情分类处理。
在新形势下经济政策自须有所调整。首先是加强优化结构力度的需要更为突出。要掌握好一手松一手紧策略:一方面加快发展短線部门以防短缺恶化。对能源、铁路、港口和西部及农村基建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应尽早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另方面则要加强整顿过剩部门,通过关停倂转来实行“瘦身”和增效。
其次是适当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由于未有出现全面过热,故不宜转向紧缩政策。但应把扩张力度放轻,并把政策重点由提高增长转向推动结构优化,具体如下:
(1)汇率方面应保持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但可调整其他影响跨境外汇流动的政策来纾缓人民币升值压力。(2)财政方面应保持赤字政策,要消除赤字现时仍言之过早。但应使赤字对GDP比例不再上升或稍回落。并加快调整开支结构,使能更有力地推动经济转型和扶助最低收入阶层。(3)货币方面应由提高信贷质素、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和防范风险等方法来制约滥贷,间接收紧银根。暂不宜以提高法定储备率来一刀切地急速压贷。近年高速增长的消费(如住房、汽车)及中小企业(尤其民企)信贷已累积不少风险,应成为整顿重点。
同时应加快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步伐,由提高货币流通速度来减轻对货币供应需求。特别是要支持高质大型企业发债,和尽早开设二板市场以方便中小型高增长企业集资。
总之,在宏观政策不作大变的同时,要加强配套政策的调整以便优化及提高总体政策运用效率。在强势持续中,政府大可顺水推舟引导经济更健康发展和再上台阶。《香港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