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疫情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二季度经济增长仅6.7%,但这种影响只是短暂的、局部性的和有限的,并未伤及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更未改变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
综合考虑,预计全年经济有可能呈U字型走势,即一季度高开,二季度低走,三季度趋稳,四季度略有回升。经济增长7%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有可能达到8%左右。
今年上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既取得了防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又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下半年,随着“非典”疫情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和各项救助措施的落实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望继续保持良好的态势。经过努力,年初确定的全年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非典”疫情确实给二季度国民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今年一季度开局良好,大部分经济指标创1995年以来的同期最快增长水平,整体经济增势强劲,速度、结构和效益基本协调统一。但进入4月份以后,受“非典”疫情影响,部分行业遭受重大损失,经济增长明显回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由一季度的9.9%回落到6.7%,回落3.2个百分点,增速为1992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其中,第三产业损失最为严重,仅增长0.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客运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旅游业等受损尤为严重。市场销售明显降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季度增长6.7%,大大低于一季度9.2%的增速。
5月下旬特别是进入6月份后,随着“非典”疫情得到迅速有效控制,各项针对受损行业的救助措施开始发挥作用,整体经济呈现出明显回升的态势。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从上半年整体经济情况看,尽管“非典”疫情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二季度经济增长仅6.7%,但这种影响只是短暂的、局部性的和有限的,并未伤及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更未改变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上半年总体形势还是好的。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00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2%,虽比一季度增速有所回落,但还是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仍是近几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7%,第二产业增长11.6%,第三产业增长4.2%。
经济增长呈现非均衡性。与去年相比,一方面,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过分倚重于某个产业或者某种需求,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
第一,投资成为主要拉动力。今年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6%,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消费受“非典”影响,贡献率显著下降13.8个百分点;净出口的影响则是负向的,这与去年“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的格局明显不同。
第二,工业的推动力在增大。上半年经济能够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是工业发挥了主导支撑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同比上升10.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农业增长一般相对平稳,基本维持在2.5%到3%之间,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较小;第三产业在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全线受挫,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拉动非常有限,其贡献率同比回落了11.5个百分点,某些方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
第三,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增大。去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攀升,四个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6%、8.0%、8.1%、8.1%,经济增长相对稳定。今年受“非典”影响,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明显增大,一季度高开,增长9.9%,二季度明显回落,增长仅6.7%,波动之大在最近几年中少见。
第四,国际性因素的影响在增大。在消费面临“非典”冲击的关键时刻,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今年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超出人们的预期,继续保持了蓬勃的发展,除了政策性因素外,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贬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占全国增量的60.2%,成为支撑我国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10955亿元,同比增长27.4%,比去年同期加快18.2个百分点。同期财政支出9666亿元,增长16.5%。收支相抵,收大于支12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7亿元。
企业利润明显增加。1—5月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918亿元,同比增长62.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60个百分点。绝大多数行业利润增加,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利润保持增长。工业产销率保持较高水平,上半年,工业产销率达到97.15%,同比提高0.08个百分点。
外汇储备继续增加。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3465亿美元,比年初增加601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