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93届广交会上,记者了解到,有近100家摊位的产品涉及侵犯知识产权。与往年不同的是,大部分投诉企业在参展前已经聘请律师事务所对参展商进行了调查,然后借广交会之机投诉侵权厂商,业界称之为“合法的商业间谍行为”。广东省、市知识产权局均表示,这场“间谍”与“反间谍”战将以交易会为起点,同时广东省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也将借广交会出台。
一禁止拍照
“间谍”:据悉,有些竞争厂商带有微型的摄像机拍下样品图片,以做他日之用。
“反间谍”:在一家彩陶展位外,记者见到一家展商的门外写着“禁止拍照”,问及原因,这家彩陶厂商告诉记者,一个“拍照”可以拍出无数个仿冒商品,通过“禁止拍照”至少可以回避部分风险。
二细验身份
“间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厂商告诉记者,就有一位外商拿着A企业的样品给B企业,如果A企业的产品值50美金,他会让B企业生产出一样的产品,但是他只用付40美金,同种商品他用了更低的价格获取,而这时候A企业也只有“哑巴吃黄连”。
“反间谍”:在一些展位的资料发放十分有限,工作人员要在仔细询问了对方的身份和检查了对方的卡片之后,方可允许其进入展位参观。
三申请专利
“间谍”:在广交会上有独特的一幕:父亲告女儿侵权、丈夫告妻子、弟弟告哥哥侵权……正应了“商场无父子”一说。记者就了解到这么一案:女儿在父亲的工厂做了许多年,结婚后与老公一起出来单干,父亲不满女儿单干的行为,于是把部分产品申请了发明专利。在广交会上,当父亲与女儿成了竞争对手时,老头也把女儿告到了投诉站。
“反间谍”:这个案子的结果是,老爸凭着专利证书赢了,女儿只好收起了自己的展品。记者了解到,昔日的战友变成敌友之后,为了保全自身的力量,不少小参展商也组建起了知识产权部,还特派这些员工“深入敌后”一探对手虚实。
四提前调查
“间谍”:一个电动自行车厂一举状告了20多名广交会展商,其罪名都是侵犯其“外观设计”专利,为何能在短短的一天展出时间“检举”出这么多同行?广州市知识产权局稽查队队长王滢解释,其实在广交会之前,该公司就已经聘请一批律师到生产电动自行车的公司进行调查,在初步侵权名单已定的基础上,再查出会展中具体的侵权公司就不难了。结果是这些侵权的企业出了十几万的展位费,但是产品无法展出,交易额更是无从说起。
“反间谍”:因为这是生产厂商为了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的行为,因此是“合法的商业间谍行为”。那些被投诉的企业在吃亏之后,也都表示今后将通过创新产品,申请专利和拥有技术秘密两种途径对自身进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