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彻底由本报编辑命题,用户撰写的“案例研究”文章。该文几易其稿,最终成文时虽有缺憾,也有很多味道。
本文的初衷是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时下热度极高的企业应用集成(EAI)话题。几经寻觅,找到了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纺机),这是一家IT技术应用相当全面的制造业企业。几乎可以说,凡是当前能找到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产品,都能在郑纺机找到,特别令人关注的是,这些技术、产品、应用都被高度集成在一起。
概括地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郑纺机的信息化就一直在CAD/PDM/CAPP/ERP的数据集成过程中度过。对于企业信息化,郑纺机有一个认识:生产工具的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管理流程的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间接效益,而生产工具与管理流程紧密集成的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生命力。然而,“紧密集成”谈何容易,无数制造企业在数据集成上栽了跟头。这就赋予了这篇由实践者撰写的绝对实用的文章以特别的意义:制造业信息化,得数据集成者得天下!
相信对于读者一定有很多启发。
郑纺机PDM/ERP大集成调查报告
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 陈伯建
郑州纺织机械厂于2003年5月挂牌改制为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纺机,信息化建设系指股份公司总部),是国家重大化纤技术装备和印染后整理设备的研制基地和出口基地,亚洲地区惟一一家能够开发、制造、销售成套化纤设备的纺机企业。主要生产化纤、烘燥、浆纱、棉纺、染整、非织造布、非纺机7大类设备。属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离散型生产企业。产品销售网点遍及全国各地,并远销43个国家和地区。
信息孤岛待整合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郑纺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坚持不懈。企业先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回转体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应用软件,还开展了中德政府科技合作项目——郑州1号工程,引进柔性生产系统(FMS),解决了企业关键零件加工的生产瓶颈。郑州2号工程以“漏斗理论”为关键技术的柔性制造车间项目实施了车间级生产计划管理与生产过程控制。
这些成果在“八五”国家“两机”项目清梳联合机和浆纱机等重点项目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德国在此项目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但对方却只能提供电子文档。在这种情况下,正因为企业有了CAD的基础,才使得双方的合作顺利完成。
在此基础上,郑纺机进一步研发了性能更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清梳联合机,不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在国内外了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销售收入10多亿元,创汇几千万美元。顶替了进口设备,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
2001年,郑纺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2003年,先后被批准为河南省、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进入2000年以来,棉纺市场回暖。企业抓住了机遇,销售额逐年攀升。(如图1)
但是由于信息化项目开展的不平衡,一些应用系统与企业的发展不适应的矛盾也逐渐呈现出来。
、原来的局域网整体覆盖率低,只能在少数几个部门应用。网络带宽受限制,传输能力弱。
基础工作需要加强。
多数应用软件处于企业各系统内部的独立应用状态,形成信息孤岛,造成信息不通、效率低下。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户需要尽快得到更好的产品。这实际上是对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绝非企业的一个部门把计算机软件应用好就能凑效的事情。需要发挥信息化工程的整体效应。因此,全面实施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展PDM/ERP的集成是郑纺机的最大需求。
2001年,为了吸收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企业重新制定了CIMS总体规划,并按照规划改造了企业网络系统。先后把三维CAD、国产软件CAPP/PDM/ERP作为信息化的主体应用软件进行实施,并以CAD/PDM/CAPP/ERP的集成为目标,开展具有郑纺机特色的信息化建设。
打造网络综合服务平台
郑纺机在前期实施“863”项目期间,为了满足CAD/CAM集成的需要,建立了企业局部的粗缆网络系统以满足当时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设有应用前景的企业网络综合服务平台。
2001年,企业投资400万引进了IBM M85小型机和Oracle数据库,改造了企业网络系统。建立了主干线长约9公里的千兆光纤,百兆传输到桌面,覆盖全公司1000多个信息点的大型网络系统。建成能够满足企业各种管理要素的运作需求,适合运行各种大型软件的企业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为深入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企业网络系统建立以来,由于网络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冗余度和灵活性,尽管企业近期的机构调整频繁,网络用户不断增加,仍然能够从容应对。
企业网络系统的运行,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各自为政的局面。大量的数据信息在网上流通,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开展工程设计自动化
我们认为,PDM的工程设计自动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工艺设计等。
1、产品设计
“八五”期间企业购置了二维CAD设计软件,促进了产品设计质量和效率,为发展纺机产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进一步加强产品的研发,开展数字化样机设计和虚拟制造,提升设计能力。近两年来企业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资金,引进了几十套Pro/E三维设计软件,高级装配、结构分析软件。并制定了推行三维设计的措施和管理二维产品数据的办法:
设计人员全员培训,能否应用Pro/E是设计人员的入门标准。
新产品是否应用三维设计实行一票否决。
整理二维产品信息,纳入PDM管理。
目前已经在数十种产品上开展了三维设计。第一台采用Pro/E设计的拽延牵伸机,其可靠性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认可。
三维设计还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设计的质量,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每年减少因设计造成的损失几百万元。
在硬件环境上,企业斥资400万元建立了省级技术服务中心,新增和更新了上百台CAD工作站,为研发人员提供了一个集中、良好的设计工作环境。基本上实现设计人员每人一台计算机机。加快了产品开发的速度。(如图2 郑纺机研制的涤纶短纤维生产线)
前期引进二维CAD软件使企业渡过了难关,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现在推广三维设计软件是要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2.产品工艺设计
20世纪80年代后期作为工艺突破口,为实现产品工艺设计标准化,进一步缩短生产技术准备周期,企业在回转体零件的CAPP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开发。并以样件、典型工艺为基础,开发出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CAPP系统。这种回转体零件CAPP以创成、半创成的方法,把零件加工信息录入计算机,程序按照所预先制定的加工设备、加工条件和相关参数,自动判断生成零件的工艺过程。如果能够从CAD方面得到零件加工信息的话,实际上是可以实现CAD/CAPP的集成。由于这种CAPP的覆盖面窄,开发的工作量巨大,加上手工录入零件加工信息过程比较麻烦,不易被人们接受,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真正的用起来。
目前企业应用的CAPP系统大多数属于填卡式CAPP,上手快、容易普及。但是企业在引进填卡式CAPP时并未照搬硬套,而是采用了前期一些成熟的设计思想,应用典型工艺,通过典型工艺的派生来满足了纺织机械零件工艺设计的需要。从而使填卡式CAPP软件功能提升到新的水平。
企业的技术部门配合软件公司制订了20多种工艺卡片模版,规范了4000多条工艺术语,建立了700多种典型工艺。基本满足了郑纺机产品工艺设计的需要,提高了工艺设计标准。
考虑到产品信息管理的要求,CAPP需要的产品结构、材料编码等信息必须来自上游设计部门,而不得擅自更改。确保产品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和产品信息的惟一性。
目前CAPP系统已经在印度、韩国等多个项目的新产品中得到实际应用,完成了近200个产品的工艺文件编制和产品的工艺汇总工作。CAPP在企业得到了普及应用。改变了原来的业务流程,由原来先手工制订工艺路线,再编制工艺卡片,改为应用CAPP编制工艺卡片,计算机汇总生成工艺路线,缩短了工艺编制时间。
3.PDM的实施
开展CAD以来,不断增加的产品信息和图形信息,产品配置的规范性和产品的版本管理问题。是应用PDM系统来管理与产品相关信息和与产品相关过程也是当前迫切的任务。
实施PDM以来,企业开展了需求分析和个性化开发设计。针对老的I-DEAS电子图档管理等进行了定制开发。
企业还从数据共享集成的角度对信息资源从龙头抓起,运用PDM的编码器,统一信息编码的出口。有效地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目前已经有100多种产品数据检入PDM,为后来的CAD/PDM/CAPP/ERP的数据集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