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设备使用状况调查”为国产印染机械制造企业重新审视其在下游企业心目中的形象提供了依据。
在分析结果中,有62%的企业认为国产设备能满足工艺需求,但同时也有58%的用户企业对国产设备印象“一般”。长期以来,国产印染机械设备制造商一直在为满足用户企业的工艺需求而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但统计数字说明,大多数国产印染设备在已获得下游企业工艺需求方面认可的同时,其总体印象仍被认为是低人一等。
破解评价“一般”的难题,已经成为国产印染设备制造商亟待解决的课题。
界定“一般”
在调查问卷中,国产印染设备总体印象评价一题共有4个选项:很好,好,一般,很差。许多参与企业表示,选择的依据其实就是机器能满足企业何种价值的生产需求。
印染企业常采取这样的生产模式:国产印染设备生产常规品种,进口设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大部分国产设备可以满足常规产品的生产。但一些有特种要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国产设备往往力不从心。”华皖碳纤维(集团)珠绒股份有限公司机电工程师刘兴洪表示,公司尝试用国产设备生产门幅63以上的高支高密品种时,就感觉很吃力。国产设备多数只能满足常规性品种的生产,这便是用户企业将国产设备评为一般的主要原因。
在华皖公司,连续轧染机、丝光机等是国产设备,而部分圆网印花机、预缩机等则是进口产品。从设备的构成情况很容易看出,国产设备基本集中于印染的常规环节上,而能增加产品手感、从而提高附加值的设备则被国外产品占据。
许多印染企业的设备构成情况与华皖公司类似。广东顺德金纺集团工程师蔡谋高认为,国产的连续设备如丝光机、定形机以及梭织方面的染色定形设备的使用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后整理设备,如预缩机、蒸呢机等的水平相对就差一些。“这可能是由于连续设备发展了几十年,很多问题都得到了修正。”蔡谋高称,“但其他设备却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