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来,中国出口产品质量问题成为国际瞩目的话题,从最初的宠物食品扩大到药品、牙膏、儿童玩具等多种产品。对于中国出口大户——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如何积极主动提高产品质量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在这个背景下,不久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专门成立了质量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纺织服装产业指导和服务部门,下一步将如何开展有效的监管工作?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质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东辉。
六举措把好质量关
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全面强化质量监管、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坚持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法制建设、集中力量搞好专项整治、加强舆论和信息工作”。
针对纺织服装业的具体情况,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专门组织协会各部门和专业协会的领导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强行业质量建设的六项措施。杨东辉副会长介绍,第一,各协会要把提高产品质量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从源头抓起,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抓起;第二,提高科技贡献率,通过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和先进管理来保证和提升产品质量;第三,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行业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委员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尽快把市场急需的产品标准,尤其是功能性标准建立起来;第四,加强产品质量检测,发挥产业集群的创新平台和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第五,把好三个市场关,一是把好产业集群地的市场关,二是把好展会关,在协会举办的国内外大型国际展会上把好质量关,三是通过协会组织的专业市场联盟,把好专业市场的质量关;第六,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正确引导行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
杨东辉向记者介绍:在刚刚举办的中国国际家纺博览会上,参展的品牌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将自己企业获得的各种质量、环保等方面的认证标志都标示在展位显著的位置。此举受到参加全球家纺协会会长论坛的各国协会会长的好评。
发挥“创新平台、五大支柱”作用
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目前有4万多家,中小企业有几十万家。提高产品质量要把重点放在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上。
杨东辉向记者表示,中小企业要通过“一个平台、五大支柱”来抓好产品质量。“一个平台”就是产业创新平台;“五大支柱”是产品研发体系、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教育和培训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和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
杨东辉把各产业集群地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比喻为 “明亮的眼睛”, 专为中小企业把好质量关。大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检测系统,而广大的中小企业要依靠检测中心这样的公共服务体系,以专业的产品检测手段来保证产品质量。“我们的目标是产品质量100%达标,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要禁止生产,禁止销售。”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是抓好产品检测和质量认证的前提,目前大量的行业标准有待修订和制定。纺织服装新产品的标准制定往往赶不上研发的速度。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在加快制定功能性标准。
把好终端市场关
“纺织服装产品的销售渠道很多,要把好质量关,就要从重点环节入手。”杨东辉说。
杨东辉认为,协会能够把握的重点环节是各产业集群地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市场联盟和展会。
对于专业的纺织服装市场,要做到进入市场的所有产品都要检测,以控制市场这样的流通企业的形式来控制产品质量。另外,从市场上买进原料的企业要再次对产品进行检测。
今年年初成立的中国纺织服装专业联盟由50多家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组成,要充分发挥这个联盟的作用,对各专业市场内各商户的产品进行质量监管,抑制违法商户。协会要在这方面起到行业引导作用。另外,低档产品往往难以保证质量,因此,协会要引导行业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杨东辉还表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展会,展会是展示“中国制造”的窗口。协会对进入展会的参展企业严格审查,拒绝不合格的企业和产品进入展会,引导参展企业强化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