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新,可谓是中国纺机行业的风云人物。他所领导的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纺机为主业,致力于中国纺织工业的振兴与发展,为中国纺机工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经纬纺机的产业链不断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目前已成为一个拥有20多家分公司和子公司,建有完善的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体系,跨地域经营,具备棉纺成套设备研发和生产能力的集团式上市公司;产品范围囊括棉纺织全流程,行销全国各地,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良好的经营业绩,也为叶茂新带了许多的荣誉。日前,叶茂新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2006年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称号。经纬纺机在创新上到底有何独到之处呢?带着有关“创新”的诸多问题,记者对叶总进行了专访。
记者:此次全国纺织行业只有10人获得“2006年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荣誉称号,能名列其中,您认为主要凭借什么?
叶茂新:近年来,经纬纺机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开拓创新之路。我能荣获年度创新人物称号,主要还是公司近年来的创新成果得到了行业的认可,是纺织行业对纺机行业技术进步的肯定,是行业领导对经纬纺机几年来持续发展的肯定。荣誉属于全体员工,这是我们这个团队几年来持之以恒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在本职岗位做了应做的工作。记者:您如何看待创新的作用?叶茂新:创新,从大的方面说是能够促进人类的进步,使一个国家富强,使一个企业持续发展;从小的方面讲,能使个人不断地开动脑筋,思考探索,保持活力和青春。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依靠不间断的管理、技术、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才能使企业生存并不断发展。记者:您在获奖感言中说,经纬的创新是逼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叶茂新:正如我上面所说,企业要想发展,就得不断创新,对于经纬来说更是如此。纺织行业的进步、客户的需求迫使我们创新;国外顶级对手的进入、民营企业的崛起迫使我们创新;作为上市公司,对股东回报的责任迫使我们创新;员工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也迫使我们不断创新。正是各方面的压力,逼迫经纬纺机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始终站在纺机行业的最前沿。
记者:您从2000年接任经纬纺机总经理一职至今,在创新方面具体都做了哪些工作?
叶茂新:一是技术创新。我们不断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企业的运用,大力发展数字化控制系统,利用信息化提升经纬成套设备的竞争能力。近年来,公司每年的科技投入都在1亿元以上。公司自主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棉纺成套设备,目前在全国棉纺织企业的占有率达到了50%左右。
二是机制创新。公司的重组改制和最终成功上市,为企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在研发上搭建两级研发体系,总部研发和企业研发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在分配上,经纬采取项目负责制和模拟股权的长短期相结合的机制,做到研发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三是管理创新。针对众多企业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现状,公司在总部建立了包括市场营销、采购、财务和资金管理、研发、决策、信息六大平台的管理体系,使总部既能掌握集团内的资源,又给下面企业以充分的运营权,形成了经纬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
四是营销创新。公司进行了销售资源的整合,在每一个客户集中地建立经纬的销售技术服务中心,全力打造酒店式一条龙服务体系。
记者:您认为创新的核心是什么?
叶茂新:是观念的创新。墨守成规会很平稳,而创新就会带来风险,因此要不断地引领职工树立创新观念和思维,鼓励他们变革,探索新的东西。作为管理者,要勇于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甚至失败。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放开手脚不断地进行创新。有的人把创新看得很难,认为是科学家的事,其实只要把原来的东西改进,向好的方面改进,就是创新。创新并非高不可攀。
记者:创新机制的建立为经纬纺机带来了哪些变化?
叶茂新:2006年,经纬股份的总资产达到57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2.77倍,平均年增幅为15.65%;净资产比1999年增长3.42倍,平均年增幅为19.18%;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更重要的是,创新使我们这个团队更具活力,每位员工天天都面对新的挑战,保持激情和状态,不断地寻找创新点。我认为,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记者:经纬的目标是用两到三年时间进入全球纺机行业前三强,这是否现实?
叶茂新:目前全球第一大纺机企业是瑞士苏拉集团,年销售额约为120亿元;第二是瑞士里特集团,年销售额约为80亿~100亿元;第三位是意大利Itema集团,年销售额约为70亿~80亿元。经纬纺机目前的年销售约为50亿元,但我们的增长速度很快。我对经纬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只要我们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坚持并加大各方面的创新力度,两到三年进入全球纺机行业前三强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