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山西鸿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裘永清
当记者走进山西鸿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采访时,正好赶上厂区电力检修停电,但工人们仍然在有条不紊地对即将于6月赴上海参展ITMA ASIA+CITME 2010的多款新机型进行最后的设备安装和调试。
“这次我们将有精梳机、粗纱机、单锭单细纱机等多款新机型参展,这些机型都是这两年我们根据市场‘节能、节省人工、高效、高速’等需求趋势及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大势研发的,能充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如我们的单锭单细纱机,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机械传动,适应了市场多锭数的需求,为下一步细纱机向模块化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机锭间差≤0.04%,可纺出更高质量的纱线。锭子传动机构精简,使机器振动降低,纱线质量更有保证。现在细纱机设备的销售相当于‘搬运工’,利润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很注重根据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引领产品的创新方向。”山西鸿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裘永清向记者介绍。
以创新满足个性化需求
近一时期,纺机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但这种繁荣并没能给企业带来太多的轻松。裘永清告诉记者:“面对下半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纺机企业接到的出口订单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越南、孟加拉等东南亚地区市场的价格竞争十分激烈,现在纺机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很低,人民币一旦升值后,微薄的利润马上就会被抵消掉。因此,现在一些企业做出口时几乎是在以赌博的心态经营,抓住人民币尚未升值时,做一单是一单,直到收款银行结汇时才能松一口气。这些客观因素,也造成了当前纺机市场的‘繁荣’现象。”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山西鸿基努力抓住省工、省电的客户需求,在研发上不断创新。比如“以电代机”的发展思路,使一个电控设备代替了以往一套复杂的机械机构,使设备实现节能和加工一致性。用电来控制锭速,可以满足紧密纺、包芯纱、竹节纱等多品种的加工需求。有了这种模块化的开发思路,就可以使不同的生产要求都可以在一台设备上接驳实现,使细纱设备在产品适用性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观,未来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由于传统的产品趋同性越来越大,下一步我们打算做一个节能的裸机,把不同的模块嫁接上去,紧密纺、集落、包芯纱、竹节纱都可以添加上去,这也是朝着纺机行业对模块化发展方向的一个实践。”裘永清说。
省工、省电、节能是当前纺机设备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越是大的纺织生产企业,生产车间的细纱机台数也越多,每当生产工艺参数变化时,需要人工对每台机器的参数进行一一调整。现在通过鸿基科技研发的无线联网电脑联合控制技术,可以实现纺纱厂对多机台的管控。每1万锭只需花几万块钱的投入,就可以通过控制中心的显示触摸屏实行联检和管理,管理人员对生产中的每个数据都可以从中随时提取,实现纺纱厂对机器的集中管理控制,目前这项技术的改造已经商业化,对减少人工成本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实践节能减排推出量化概念
“现在,不仅是国家在宏观层面对各行各业加大了对节能减排的引导和监督,纺织全行业也积极朝这个方向努力推进。对纺机制造业来讲,具体的行动就是想办法提高设备的综合性能并降低能耗,帮助用户企业实实在在地节省成本,包括节省人工和电能。”裘永清说,“如今,冰箱、空调等很多家电产品都有了能耗等级,直接体现设备的节能水平。我们在纺机设备制造加工的过程中,也尝试着根据设备的功率换算成碳排放的量化数据,把每吨纱加工的耗能以碳排放数据的形式得到量化,通过设备的功率消耗折算成碳排放的指数,使行业的节能减排有了更直观的体现。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关数据的软件换算等工作,按照这个思路,生产商可以结合上下游工序,根据一件衣服的重量计算出它在纺、织、染等各工序加工中累计的总能耗。有了这个量化的基础,设备在节能改进和创新中才能有更准确的依据。也许未来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产品吊牌上就会标明碳排放的数据,款式和工艺复杂的服装碳排放就要高一些,款式简单、加工工艺流程短的服装能耗就低一些。这样一方面体现了行业在节能减排上所做的积极努力,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节能环保的意识。”
抓住未来市场的增长机遇
裘永清认为,随着纺织新型材料的不断研发和应用,纺机设备制造企业也必须研究如何使设备能够满足不同种类产品的加工,这是必须和必要的,也是当下一些纺机企业正在努力做的。当原有的设备不能满足新型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时,设备更新淘汰必然带来很多市场机会,而这正是当前市场之所以如此繁荣的一个很主要的因素。
受到低成本的市场压力的影响,纺机企业普遍被客观现实所逼,受困于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保证不断提高设备的综合性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一批中小纺机企业倒闭和转产,市场进行了一次洗牌,因此市场订单集中到优势企业中,这也是当前市场呈现出繁荣的因素之一。此外,在金融危机时期,所有的生产商、贸易商都在减少库存,现在处于补库存带来的恢复性增长期。但是,这种繁荣离真正的纺织内需增长带来的市场繁荣还有一定距离,当前的繁荣或许只是阶段性的,而由消费需求拉动的生产需求的这种可持续性的连续增长可能还有时日。”裘永清指出。
那么,未来的市场机遇又在哪里?他认为,首先,仍然是纺织新型材料的不断研发和应用带来的纺机设备的需求。其次,金融危机使一批中小企业破产,随之带来产能的损失,这部分缺失的市场会被新的产能所替代,因此会有1000万锭~2000万锭的新增市场。第三,纺织产业的地域转移成为定局,中部地区的江西、河南是重头戏,安徽、湖北、湖南也呈现良好的势头,西部的新疆、甘肃也会是未来的机会所在。区域性的结构调整和产品的结构性调整,会给纺机企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和增长,但最终这些增长都要依托在不断创新上才能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