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捷:要做最好的缝纫机
访中捷公司董事长蔡开坚
在近3年的时间里,中捷公司在技术上的投入已经达到1.2亿元。 1.2亿元,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支出,在利润日渐稀薄的缝纫机制造业里,这个投入值得吗?
“按照著名的二八原则,每个企业都有决定自己发展的20%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中捷的‘20%’就是产品品质。只要做好这‘20%’,我相信就是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说,用于技术和人才上的投入再多也不为过。技术与人才是产生好产品的根本保障,只有赢得用户信赖和认可,企业才有利润,才有生命力。”中捷公司董事长蔡开坚在说这话时的语气不容置疑。
人才是前提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年轻的蔡开坚逐渐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商机。“要做就做最好的”,这是他那时的梦想。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要做最好的,优秀人才必不可少。
可是,一个海角上的小村子是无法吸引人才的,于是他开始出钱培养自己的人才。“有了人才才会拥有一切”。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他开始向民间借款,并委托高校为他培养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那时在校生的补贴也仅有,17元/月,而蔡开坚的委培生们却是每月45元。1994年,当他的委培生毕业的时候,蔡开坚同时也创立了中捷缝纫机有限公司,而这批刚毕业的委培生便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蔡总很有魄力,贷款支付我们上学的费用,让我们很感动,所以那时拼命学习,想回报公司。现在看来,他很有远见。”现任中捷公司设计二部陈经理说。
通过多年对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中捷的研发中心已经有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员6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1名、博士生3名。2002年,该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缝纫机研发中心。为及时掌握国际缝纫机的发展方向、研究和开发缝纫机前沿课题,中捷还在日本设立了“佐藤设计事务所”,聘请国际缝制机械行业资深专家担任所长。蔡开坚对人才的投入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公司成立当年便实现销售收入1700万元。
费用是保障
除了人才,足够的费用也是技改和研发的必要条件。中捷每年在制定年度计划时,都把销售额的5.5%纳入技术开发资金预算。目前已累计投入用于技术改造的费用为8890万元,产品研制开发经费2800多万元。这使中捷拥有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柔性加工中心、以及世界先进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和各种高精度智能化检测设备的计量室与检测室,并采用了先进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实现了研发的网络化和电子化。
近年来开发的多项新产品均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并且多项填补国内空白,并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和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有20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自主产权。
据介绍,今后5年内,中捷还将陆续投入4500万元,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先进的基础研究设备,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设和国外信息中心的建立,积极向机、光、电一体化和感应应用的超前研究与开发现代化缝纫设备的方向迈进。
品质是核心
先进的技术、良好的设备、优秀的人才使中捷的产品品质心为用户生产优质产品的同时,用户也把“中捷”列入他们常年的采购名单。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型服装企业开始用中捷产品取代进口设备。三年前,浙江华兴服装有限公司从中捷的经销商那里购买了850台缝纫机,总价值为500多万元,比进口设备节约了近200万元。时至今日,稳定的质量和良好的性能使华兴的老板毫不犹豫地把“中捷”品牌作为他的采购首选。福建华昊集团有限公司,最近,向中捷订购了1800台的缝纫设备,出于对中捷产品的信赖,将其作为指定供应商。由于赢得了客户,2002年,中捷的销售收入高达4.28亿元。
今天,在缝纫机领域,中捷无论是作为产品品牌还是一家公司名称,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产品,中捷缝纫机系列产品以其直逼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性能和质量为其赢得了国内一定的市场份额。在世界下50个国家和地区里,“中捷”缝纫机,代表的也不再是廉价质差的形象,而以它的产品使“中捷”像“标准”一样拥有着“中国造”的尊严。作为企业,中捷在技术、产品品质上的大笔投入与“以不断提高的产品品质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使一些正在崛起的民营企业视之为追赶对象。同时中捷试图拉近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的责任心和具体实践,也使它深受同行的佩服。
相关链接
2003年5月18日,是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铸造流水线动工日,按计划到今年11月份,这条引自日本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流水线将开始正式生产。届时,这个生产能力达到60万台/年的流水线将不仅为中捷也可为全球的缝纫机生产商加工产品。至此,中捷将实现缝纫机制造过程中涂装、机壳加工、装配、铸造四大工艺的全部自动化。在中国缝制机械制造业,四大工艺如此高水平的全部流水线是绝无仅有的,这意味着中捷的产品品质将获得又一次提升。(作者:刘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