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是我国发展最快、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在中国纺织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这些集群地区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条件下,产业集中度高,产品特色突出,企业数量众多,配套相对完整,规模效益明显,产业与市场互动,其纺织经济已占到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70%以上。
在中国纺织工业高速发展中,形成了众多的纺织产业集群地区,这些集群地区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条件下,产业集中度高,产品特色突出,企业数量众多,配套相对完整,规模效益明显,产业与市场互动,其纺织经济已占到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70%以上。
纺织工业是我国发展最快、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产业。改革开放以后,日渐强盛的国力、开放的经济政策、勤劳的人民,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短短20多年时间,由我国生产制造的各类产品已遍布全球市场,“Made in China”的产品以其强大的竞争力迅速占据了世界大部分工业制成品市场。这其中,很多都来自于很多消费者并不熟悉的中国广大的产业集群地区。
作为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地,绍兴县纺织业拥有全国最完整的产业链,县域内纺织产业特色鲜明,分布集中,形成了多个特色产业镇。目前我们以国有控股轻纺城为契机,提出二次创业,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周如生
集群分布遍及中国版图
为了更好地引导全国纺织工业实现产业提升,保持健康协调发展,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始了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以促进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成立了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办公室,先后与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以县、镇区域经济为主的集群地区建立了工作联系,并分批分期对这些地区进行调研和工作指导。在时机成熟后,先后分八批对145个地区进行了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命名。
第一批选择了38个市(县、镇),第二批选择了13个市(县)、17个镇,第三批选择了16个市(县)、镇,第四批选择了5个市(县)、16个镇。此后,又陆续有一些地方加入产业集群试点行列⋯⋯到目前,已经有145个市(县、镇)加入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行列。这些试点地区分布于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个县(区、镇)。其中,北至黑龙江兰西县的亚麻、南至广东的服装制造,西至新疆的手工羊毛地毯,东至江苏、浙江的面料和纺织品出口,地域分布广阔,几乎遍及全国。
在点的分布上,则重点集中在我国沿海极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其中,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的产业集群地比较集中,切合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清晰地反映出我国纺织服装集群地的产业特色。
改革开放催生“草根经济”
很多人熟悉林则徐销烟之地——虎门,却很少有人知道,虎门还是全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商贸所在地;海宁观潮,是众所周知的自然景观,却鲜有人知,海宁还是全国最具规模的经编产业集中地;很多人知道绍兴是鲁迅的故乡,却不知绍兴还座落着一个全球最大的中国轻纺市场⋯⋯还有广东中山的沙溪、大涌、小榄,福建石狮的宝盖、灵秀、蚶江、鸿山,江苏吴江的盛泽、震泽、横扇、桃源,山西晋中的榆次,湖北仙桃的彭场⋯⋯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就是这样声名在外而又默默无闻。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草根经济”的纺织服装业,在我国最基层的沿海地区的农村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许多地方从小摊小贩、小厂小作坊起步,逐渐发展为富甲一方的纺织大市场和大产业。在经济较为富庶的我国中东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灿如繁星,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沿海地区的调查,早在2002年,江苏省的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浙江省的绍兴县、杭州市的萧山区,广东省的东莞市、开平市、中山市等10余个纺织基地市(县),其纺织工业总产值都已占到当地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产业集群反映经济发展
这些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兴盛,对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在吸纳劳动力就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中国纺织产业集群数量均呈现明显优势。
近日发布的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并列前10)(见图2)中,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占了10家,占前10强的71%,凸显出纺织作为民生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仅如此,自1991年以来所发布的历届百强县(市)评比中,纺织集群试点地区所在地均占相当的比重。
1991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中,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名城(镇)(统称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即占了5家,占前十强的50%;1995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中,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在前10家中占据5家,再居半数;2000年发布的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前100家名单中,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在前10名中占据7家;2004年发布的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前100名县前10位的名单中,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占据8家,比例达80%。
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农村基层县市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农村经济30年来快速发展的缩影。
市场与集群高度互动
自2002年以来,常熟先后有8个镇被授予特色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成为试点单位以后,不仅提高了各镇产业集群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而且提高了各方面对产业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增强了行业发展的信心,优化了产业发展的环境。
--常熟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归无忌
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专业市场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带动,共同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当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配套的制造业往往随之跟上,而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市场也会应需要而形成。
以我国浙江省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绍兴柯桥镇自发形成了“布街”,1992年发展成“中国轻纺城”,可容纳9000多经营户,从业人员3.5万人。专业市场拉动了周边的产业投资,首先发展起绍兴和萧山区域的织造业和印染业,成为全国最大的面料基地。面料基地又拉动了绍兴、萧山、桐乡的化纤业基地,使浙江省很快成为全国化纤产量第一大省。化纤基地又带动形成了马桥镇、杨汛桥镇的经编产业集群、大唐镇的袜业产业集群、许村镇和余杭的布艺产业集群。面料集群又带动了各类服装名镇产业集群以及新昌地区的纺织机械集群。因之,使浙江省出现了绍兴县、萧山区、海宁市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平湖、平台、嵊州、余杭四个纺织产业特色城,九个纺织产业特色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区域。
产业集群是“义乌制造”走向“义乌创造”的中坚力量,是融合生产要素资源,完善产业链的优势所在,是创业创新,转型升级的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