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英国人托马斯·山特于1790年发明了初始化的缝纫机,50年后又由法国人蒂莫尼埃开始成批地制造缝纫机之时,他们未必意识到缝纫机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背景之一:150多年来,缝纫机已演绎成为两大门类产品,------其一作为生产资料的工业缝纫机,其二作为生活资料的家用缝纫机,由此演变出平缝机、包缝机等功能分明而品种繁多的缝制机器。人类生活水平越提高,越离不开各式衣物鞋物等用品,也就越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缝制装备。显然,缝制设备这个"幕后英雄",通过衣物鞋物的联结,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
作为一家十年前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次年又向境外投资者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上工股份(600843 900924)让人颇为眼熟。十年来,它在股市上的表现从业绩不错到差强人意,再到引人关注,似乎折射出缝制设备行业这些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及其起起落落。如今,该公司已获准增发B股进而收购德国DA公司。有人可能会发问,上工股份进行这样一次海外"远征"对企业发展究竟有什么作用?在解答这一命题之前,有必要先来看看上工股份这些年来是怎样爬山涉水,趟出一片新天地来。
上工股份前身是我国第一家专业制造工业缝制设备的国有企业,创立于1965年。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变化较大的要数最近10年。这前后,也是中国社会生活和老百姓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
背景之二:"文革"后期直至1980年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有两大层面的追求渐趋显著,一方面是个人穿着的变化周期越来越短,穿戴不断光鲜起来;另一方面几乎家家户户都讲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老三件"来支撑门面。显然,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生产资料------工业缝纫机产品,以及面向百姓家庭的生活资料------家用缝纫机产品,在中国大地开始有了蓬勃兴旺的市场基础。
到了1990年代中期,上工等一批传统的国有缝纫机生产企业日子开始难受起来,有的步履唯艰,有的面临倒闭。此时,靠老产品度日如年、靠老机制运转不灵,以及人才短缺和市场狭窄等国企"通病"在上工身上成为一种并发症。上工人自叹为"负重爬坡"的年头。
它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要么不堪重压而关门了结,或被它方收购兼并;要么通过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而重整山河。上工股份的领头羊倪永刚,这条当年曾在"北大荒"艰辛岁月里历经磨难的汉子,带领上工人知难而上,毅然选择了后者。
上工股份似乎是幸运的。在上海市进行城市产业结构"退二进三"的调整过程中,确立了第二产业为都市型工业的战略定位,而缝纫机制造业位列其中。但是,假如上工股份不主动出击,抓住机遇乘势而为,等待它的只有被淘汰的命运。而上工人恰是在这"幸运"的舞台背景下,依靠自身的努力以一连串不断创新的经营思路,演绎了一部自强不息,用于挑战的恢宏组曲。
组曲之一:争取到大股东上海轻工控股集团和债权人银行方面的支持,上工股份将原在"七五"期间的4个项目、累计1亿多元的债务,根据国家政策转成了股权,由此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而所构成的更多投资主体,有利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组曲之二:争得大股东的支持,上工股份于1998年末剥离了当初整体上市时带入的不良资产,以及上市后沉淀下来的经营性资产,此举有利于从源头上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
组曲之三:通过主动争取大股东的授权或有偿受让,上工股份有机会对上海缝纫机行业存量资产中的有效资源加以重组整合,这一行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得上工一举捏成了上海缝制设备产业的"大拳头"。
资料之一:通过对上海江湾机械厂的授权托管,上工股份把包括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和技术工人等多路人才吸纳进来。通过先后有偿受让了上海飞人协昌缝纫机公司"蝴蝶"牌、"蜜蜂"牌系列产品的商标所有权,以及有偿受让上海飞人与上海蝴蝶两家进出口公司的90%股权,上工股份正式全面涉足家用缝纫机领域,延伸了其缝制设备的产业链。
与此同时,上工股份连续三年强化了内部资源的相应调整,围绕全面优化企业的经济结构,大力构建了人才、产品和市场这三大"新高地"。建设"人才新高地",使得上工股份逐步拥有了一支从产品开发到技术运用,从工艺改进到现场管理相匹配的人才梯队。建设"产品新高地",使得上工股份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其打响市场的主导产品。建设"市场新高地",使得上工股份搭建起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举推进的平台,提高了其产品的市场拓展能力。
就这样,初期曾经在扑面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频频"呛水"的上工人,及时调整思维与方位,在大变动中寻求大调整,在大重组中加以大推进。上海工业投资咨询公司是一家长期浸泡于工业系统的管理咨询企业,该公司老总分析总结了上工股份所集聚起的"三大优势",即企业优势、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
资料之二:"企业优势"是:按照多元投资、机制创新和专业化生产的经营原则进行了"一厂一品"或"一厂数品"的调整,上工股份麾下形成了以上海双重包缝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企业群体。"品牌优势"是:拥有了家用缝纫机与工业缝纫机皆备的格局,上海缝纫机行业多年来所形成的"六朵金花"(即"上工"、"双工"、"双角"、"飞人"、"蝴蝶"和"蜜蜂"),在上工构成了并蒂绽放的品牌群落优势,其中"蝴蝶"牌与"上工"牌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产品优势"是:形成了一批"三高"定位的产品,包括平缝机系列、包缝机系列、特种机系列、家用机系列,以及服装机械和"高、新、特"零部件等六大门类的主营产品都确立了以"技术档次高、利润附加值高和市场占有率高"为定位的拳头产品。
不久国内缝纫机行业又出现了一种新格局,一方面有的老牌国企开始重整旗鼓加速迅跑,另一方面江浙一带民营生力军开始冲锋陷阵抢夺地盘,加上外资在华企业加强了市场蚕食。上工股份处于一种三重夹击的环境压力之中,唯有从上海缝纫机行业的大重组中迅速走向企业大发展,它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所以,进入"十五"时期上工股份提出其大发展的第一步奋斗目标就是力争"国内领先"。
这是一种企业整体实力的领先,其表现之一就是能否拥有市场冲击力的新产品。上工人的创新思维又一次曝光,其招数就是"借梯登高",它把前两年与外资合作而受益所得到的启迪,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采取多种形式从海外引来同业高手,共同开发出以往国内市场依赖于进口的新产品,同时又推出了经过消化吸收而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一举打响了海内外市场,使上工股份快步走到了国内同行的前列。
很快,上工决策层敏锐地洞察到世界缝制设备行业加快分化重组所带来的新商机,倪永刚他们把谋求上工股份大发展的第二步奋斗目标就定格为从"国内领先"越向"国际一流"。
然而,从"国内"到"国际",一字之差,份量却何其之重。近一二十年来,面对国际名牌产品全方位进军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冲击波,众多中国企业通过在家门口同"洋货"展开的正面较量中,练就了一身武艺,其间有不少经受了"锤炼"的产品纷纷以各种方式先后推向国际市场。中国企业正一步步踏出一条"走出去"之路。眼下,上工股份选择的是一条以资本运作手段,实现跨国产业整合,打造一个新上工,来实现其"国际一流"目标的新路子。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用资本运作手段购并海外企业已非新鲜事,而闪耀出倪永刚他们创新思路的是,上工股份此番资本运作是不用直接掏金花银,却又达到了收购外方资产,并实现了控股目的。
由于即将收购的是一块优质资产,因此一旦成功实施,并通过富有成效的经营管理,上工股份就有望站在一个国际化运营的大平台上,实现其历史性的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