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世界缝纫机行业出现一种新态势:一些国际老牌企业因生产成本居高和市场销路不畅等等原因,先后宣告破产或转移生产基地,胜家日钢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时,该公司技术总监神原哲夫先生提前"下岗"了。闻悉此情,上工人便打起了延请这位技术高手的念头。但其时早有其它海外企业向此君抛送"绣球",倪永刚便"三顾茅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做起了对方的思想工作。结果,也许是倪永刚那坦诚相待的人格魅力,也许是上工人那奋发精神令人难以释怀,也许是上工股份提出了一个可以带来双赢的携手合作思路,神原哲夫点头要来中国来上工"干一番事业"。
其实,上工股份如此花费精力到海外招贤纳才,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背景之一:早在1920年代我国就有了缝纫机生产企业。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缝纫机制造行业长时期处于滞步不前的状态。直到1980年代之后,国内缝纫机厂家数量开始增多,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生产规模有所放大。但是,在科研资金投入、研发项目水准和技术力量积累等方面,同国际同行优秀企业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个数据颇能说明问题,目前世界缝制设备行业可提供约6000种各式缝纫机,我国企业制作能力不足其中10%,而且绝大多数为常规机种。
上工股份是我国缝纫机行业的老牌企业之一。多少年来,上工人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在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印迹。所以他们有信心要制造出过得硬的产品来打响市场。
话要说回来,产品要过硬,必须有技术来打底;技术要过硬,少不了专业人才来支撑。在倪永刚及其领导班子视野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杠杠------打造好一块上工的技术人才高地,加速汲取世界先进技术,赶制出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缝制设备。
近几年来,上工股份分别从经费投入、机构设置、奖励措施等环节施放了一长溜"源头活水",精心构建了筑巢引凤的框架。由此,它可以伸展两臂广揽人才。
其一手是在国内范围强化人才积累,除了留住企业原有的优秀设计师和技术能手,还竭力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它渠道先后导入高层次人才,为公司人才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
资料之一:上工技术中心现有近60名科技人员。其中,包括引进海外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博士1名、硕士2名,以及44名本科和大专毕业生;高级职称人员13人,中级职称19人。
另一手则伸向海外人才库,从亚洲的日本、韩国到欧洲的德国,上工几近贪婪地加以延揽,而且手段灵活多样,譬如同神原哲夫是搞让对方技术入股的合资,同德国的波波耶夫斯基是进行短期合作的项目攻关。
显然,上工股份就是要趁国际缝制设备制造行业出现大变局的有利时机,不遗余力地导入海外人才,通过借鸡生蛋的合作过程,提升自身的技术孵化水准,加快步伐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其实,上工人先前通过与外方合资合作,向海外高手看齐的过程中已尝到了甜头。想当年,它试图从高速包缝机入手,杀出一条通过产品升级换代,进入附加值高的中高档产品市场之血路。
背景之二:那是1980年代中后期,上工下属的原上海缝纫机四厂斥巨资研制GN7系列的高速包缝机。此机型在开发试制阶段曾同国外知名企业尝试过技术合作,由于当时合作机制僵化,又偏于以我为主的"国产化"思路,而在技术路径、配件质量等诸多环节留下了先天性隐患,加上产品营销力量薄弱,GN7产品亮相于市场后其销路一直不畅。结果,这一产品前后徘徊了近10年最终还是黯然出局。
就在上工人为GN7产品付之东流而揪心之际,有消息传来:日本重机公司(JUKI)为摆脱国内制造成本偏高,欲在东南亚新建生产基地计划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后,正在打探上海缝纫机四厂当初建造高速包缝机的情况。其时,上工人已从GN7那场"十年一觉扬州梦"中醒过来。倪永刚毫不犹豫地主动派员同日方积极谈判,最后,双方高层拍板合作开发生产,即组建上海双重包缝机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双重),联手制造高档次的高速包缝机。这一回,上工的战略思路十分明晰:上海双重在经营机制上全面引入日方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标准,藉此带动整个上工的生产水平踏上一个新台阶。
资料之二:这种合作很快结出了硕果:上海双重从1999年初开始批量生产MO-3300系列高速包缝机,月产量由头个月的100台升至12月份的1200台,实现了"当年生产、当年盈利"的经济奋斗目标。第二年年产量增至6千台,2001年跃至2.5台,2002年超过了3.5台,创下了中国高档次高速包缝机产销量新高。而且,从2000年起这一产品开始出口至欧美市场。合资双方由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回报。
然而,对上工员工来说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切身体会到了日本产业工人如何通过狠抓产品质量而打响市场的精髓。据上海双重一位负责人回忆道,与JUKI合作后,曾对原上工制造的GN7产品的质量做过一番剖析,将GN7的所有零部件逐一布置于展示板上就发现了好多问题,再送交JUKI方面查验的51种零件中,竟有48种不符合日方的规格标准。为此,上工抓住此事举一反三,让员工们就产品质量与企业生命之类的大命题展开充分地大讨论,加以深刻反省。
于是,首先在上海双重,后来在上工系统其它单位,一个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以重机公司为目标,与重机公司管理接轨,建立全新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众人的认同。于是,一套"将质量管理体制推进到生产现场第一线"的质量管理方法也创立起来;"3NO"质量原则即"不生产不良品、不传递不良品、不装配不良品"成为生产工人的一大守则。于是,对零件采购方推行"赴现场、观现物、明现状"的"三现主义"原则,派专员赴供应商车间对质量问题发现并解决在现场,大大提高了零件质量合格率。于是,这几年来,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有产品质量不过关"嫌疑"的,都被一一开箱检查已成为员工的习惯,保证了产品的开箱合格率达百分之百。
效果可想而知。由上工股份科研人员后来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速包缝机GN700系列产品样机,在2000年8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上亮相后,一位国外同行惊讶道:如果不是你们介绍,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中国的产品。而JUKI公司一位专家坦言:"GN700产品在技术上已没有障碍,只要能保持这样的质量水平,就会赢得客户。"第二年,这一产品就批量投产,并出口到海外。
如果说,重视产品质量问题让上工人的左脚迈开了追赶国际缝纫机行业领跑者的步伐,那么,如今图谋发挥"海外技术兵团"的作用就是伸出了右脚,表明上工人加快了打造国际一流缝制设备的节奏,力争尽快缩小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倪永刚认为:"多形式国际合作只是一种手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对方先进的理念模式或技术方法,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加以变通运用,活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制造出经得起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产品,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事实上,上工股份通过多种合作确实锻炼出一支科研队伍,提高了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譬如最近该公司已将一批自主研发新产品样机交由海内外用户与同行评议,它们包括高速无油润滑平缝机、高速微油润滑平缝机、电脑套结机和双针针送料平缝机,其中无油润滑平缝机已申请专利3项,并被列为上海市科委二次专利开发项目。据了解,此类附加值高的机种均代表了目前国际缝制设备行业的先进水平,国内目前需要依靠进口。
近几年来,通过同外方合资主打一个高档次产品,或者引进外智侧重于不断开发新产品,上工股份已经走出了一条不断借梯登高,加快新产品开发周期和质量,提升上工牌产品品牌档次,扩大其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新路子。(作者:杨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