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同仁说他们在使用如东NFR-878胶辊,复磨后用RC涂料A∶B=1∶4处理后,纺制J30sK其条干CV值反而升高了,有些令人费解,和我探讨其原因。
我认真分析其原因:如果在工艺条件未变的情况下,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皮辊复磨和表面处理的环节上。首先要确定其磨床的平稳性和砂轮的动平衡有没有问题,砂轮的选用是否合理?(砂轮的选用以宽边30~40mm白刚玉80目精磨为宜)砂轮的修正用手感觉是否“片滑如镜”?确定做好这些基础工作后,校正磨具开始试磨,用百分表检查复磨后的胶辊的偏心和大小头是否符合技术要求,然后再观察复磨后胶辊的表面粗糙度,有无异常的螺旋纹,如此,直到磨出满意的胶辊为止。
排除复磨过程中的问题后,我认为涂料配比可能过重了。涂料配比过重,条干CV值就不好,这是因为条干CV值与涂料配比成正比关系。如果希望成纱条干CV值水平好的话,则要适当降低涂料配比。其实最好的处理效果就是免处理,这对成纱的条干CV值最有利。但是它对胶辊的抗绕性、胶辊复磨后的表面粗糙度和车间的温湿度的要求比较高。我公司一般在梅雨季节时才会进行适当微处理,而且我们曾用几种不同的涂料配比做试验,我们使用的是无锡二橡胶的通用产品WRC-965胶辊,涂料是RC涂料。最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A∶B=1∶15时,基本上可以满足梅雨季节对胶辊的抗绕要求,而条干水平又不会下降太多;而当A∶B=1∶4时,因为表面处理后胶辊表面太光滑,表面摩擦系数降低,就会发生大面积的“吐硬头”现象。
另外,胶辊的选用很重要。应根据成纱的品种和要求合理选用胶辊,选择那些有实力的知名大厂,设备先进和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的厂家。如果有条件的话,胶辊的表面处理应采用紫外线光照。经紫外线光照后的胶辊表面光洁,结构细密,弹性基本保持不变,纺纱时胶辊握持纤维的能力强,成纱条干质量好,因而紫外线光照后的效果比较理想。但用紫外线光照,胶辊磨砺后的光洁度要好,在磨床上的往复次数要适当增加,还要控制好紫外线灯管和胶辊的距离以及光照的时间。
采用板涂处理时,有几个细节要注意:板涂刷的制作,木板约140×200×20mm,上覆厚约30mm高泡海绵再用一块塑胶布钉好,表面要饱满光滑,选用脱脂棉布,一次性使用。也可采用海绵球涂刷。盛涂料的容器、搅棒、涂笔(刷)、脱脂棉布都要清洁干燥,严禁有油污、水分。涂料使用前要检验是否有效,随配随用,未用完的不能再倒入原瓶中。涂料的瓶盖要拧紧,不要与水、蒸汽、乙醇、碱等接触。上过涂料的胶辊要符合“光而不亮,爽而不绕,燥而不脱”的要求,每只间无差异,胶辊处理后要放在清洁干燥的地方,常温条件下晾干(温度28℃-40℃,相对湿度60%~70%),经24小时平衡后方可上车。如遇梅雨天气,应在烘房里烘半小时后再上车,可减轻缠绕现象。胶辊应先板涂再加油脂,油脂注入胶辊轴承里回转不灵活,板涂时阻力大,不容易均匀。上涂料时要求涂得均匀,动作不要太快,避免表面形成螺纹和波纹。最好使用专用的木架,普通的塑胶架较软,因此会影响板涂效果。
如果做好复磨和板涂的工作,条干CV值升高问题仍然存在,那就要上车仔细观察,检查是否取棉发生波动或是前纺半制品条干发生突变?如排除以上原因,就可以从工艺和设备上排查,如罗拉隔距是否有变动,压力是否有调整,前后皮辊、直径是否匹配,(一般前皮辊直径稍大于后皮辊直径0.40~1.0为好)上、下皮圈是否换新或棉蜡是否过重、发涩等等。另外条干CV值跟温湿度也有关,湿度太高,棉层发粘,影响牵伸口,从而影响条干;温度太低,易产生静电,也会影响条干CV值。总之,条干CV值与很多因素相关,出现条干CV值波动时,要细心地排查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才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