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是1995年3月23日的上午,一辆大客车载着我和60名纺织技校的同学驶入石家庄常山股份棉四分公司(原石家庄第四棉纺织厂)。时值春季,门口几棵枫树抽出嫩黄的枝丫,在微风中摇动。那一刻,我觉得这里美极了。
一年的实习时间很快过去了,作为一名挡车工,我很快适应了“四班三运转”的工作模式。在工作上,我积极向老师傅学习操作技术,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产品质量月月位于同小组同品种前列。那时我住在单身宿舍,班下的时间我坚持学习,报名参加全国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并尝试动笔写作。我用笔触描绘着车间的每一个角落,老师傅们敬业乐业的精神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他们成了我抒写的对象。
2003年,因工作需要我担任轮班的记录员,负责统计核算员工的奖金。无梭织机开始订单生产,产品结构由低支向高支发展,产品逐渐向高档次发展,奖金实行独立核算,最初的计件工资有了雏形。同年11月,棉四分公司除前纺车间实行“323”工作制外,其余的五大车间实行“三班三运转”即“656”工作制。
2004年3月份,大批的老员工因工作安排实行内退,有的临走之际看到班里人员紧缺要求义务加班,对于工作了30多年的车间和织机他们有太多的感情。好多住在家属院的退休老员工每晚雷打不动地关注棉四电视台的《棉四新闻》。他们说那个环境太熟悉了,看着片子里的镜头就会想起自己工作的情景。
2005年我到公司党委工作部负责组织工作,同时兼管生产经营的宣传和报纸编辑。在这个岗位上,我了解同时也体验到企业50多年的发展与进步:1956年筹建,1998年改制,2000年7月在深交所上市。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纺织部质量管理奖、纺织部新产品开发创新奖、河北省明星企业等百余个荣誉。年产棉纱18000吨,坯布近9000万米。随着市场机制的变化,棉四走上了精品化发展道路,着力实施品牌战略。高档斜纹、缎纹、双面布、灯芯绒等新产品层出不穷,品种结构极大丰富。产品具有质量好、技术含量高、花色品种多、舒适环保等特色。松鼠牌纯棉坯布获河北省优质产品称号,涤棉品种获国家出口产品金奖。公司建立了以深圳为龙头,以沿海发达地区为网点的销售网络,产品出口美、英、法、德、日等多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地区。自“七五”以来,公司累计投资2.5亿元对生产线和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实施了提高“三无一精”产品比重的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自动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现在拥有14多万纱锭、2880台织机,其中无梭织机258台、气流纺816头。2007年12月26日,石家庄常山股份公司首期项目开工,标志着常山股份整体搬迁战役正式打响,公司计划5年投资58亿元打造一个“新常山”。
13年过去了,如今站在这个曾经承载我激情与梦想的地方,心中思绪万千。在这期间,许多同学先后跳槽去了别的单位,我却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在第一个10年合同到期时,我执著地签下了长期合同,内心强烈呼唤着纺织形势尽快好起来。其实工作的时间久了,就更多了一份眷恋和不舍,就像是一份亲情,我与企业已经融为一体了。
如果这不是爱,那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