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亿元的总销售中,5个亿来自传统纺织品,是近乎零利润。”“我们的高端产品却卖不到好价钱。”
“今年的销售能做到20亿,但利润能有多少还很难说。”……
昨天,在2008江苏纺织服装“名人、名企、名牌高层论坛”上,江苏服装企业诉说自己的酸甜苦辣。
据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因宏观环境等因素,国内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的企业超过1万家,另外2/3的纺织企业面临调整。
江苏纺织企业也不例外。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韩庆华用三个词话概括当前企业的现状:“少数企业‘神气’,相当一部分企业‘喘气’,还有一部分企业‘断气’。”
寒冬已至,众多行业都在寻求对策,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以加工模式快速发展起来的纺织业犹甚。纺织服装企业该如何强筋壮骨抗“寒流”?不少专家、企业家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品牌培育、品牌与文化融合、自主创新与品牌价值提升等多个方面展开热烈地讨论。
■企业生态,举步维艰,冷暖自知
“难!”几乎所有的企业家说出的第一个字。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常熟一家专业生产各种灯芯绒、麻布及各类弹力布的企业,产品远销欧、美、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尽管如此,该公司董事长刘国忠仍用“举步维艰”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企业。
“今年,江苏紫荆花的销售额预计达到7亿元,但其中有5个亿的销售来自传统纺织品。而这一块却是近乎零利润。好在我们还有政府的扶持,今年预计能获得国家补贴1500万元左右。这样,才能保助一些利润。”刘国忠说。
“羽绒服专家”雅鹿集团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1986年到1996年期间,是羽绒服行业最好赚钱的时候。“没有销售人员,衣服一出工厂便销售一空。”但到2006年以后,这种现象成为历史。
“到了今年,羽绒服的销售几乎又回到了很久前艰难境地,70%的企业经受不住竞争而倒闭。”
雅鹿集团的情况也未可知。“虽说今年的销售额预计有20亿元,但能有多少利润就很难讲。”该负责人坦言,羽绒服这一行业的品牌,从1988年的33个迅速增长到500多个,而市场需求就这么大,竞争程度可想而知。
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以加工模式快速发展起来的纺织业,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升高、资源价格上涨、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企业正面临转型和淘汰倒闭的危险。再加上对未来预期成本和收益的担忧,以及外部生存环境的恶化,纺织制造业的信心跌入谷底,纺织业正逐步进入“深寒”期。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1~5月纺织行业累计亏损额达99.5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了29.7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2.54%。而今年前两月的亏损额增速为37.20%,去年1~11月的亏损额增速更是仅为14.34%。显示在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影响下,纺织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的速度确实在不断加快。
■危中藏机,企业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残酷的现实,逼着企业转变。
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诸多“内忧外患”的影响,使得外贸企业开始不能再依靠劳动成本优势与竞相压价来获取订单,转而谋求非价格竞争力。
刘国忠告诉记者,今年江苏紫荆花纺织的净利润会有3000万元左右,而其中有近40%的份额是专利创造的。
据介绍,目前,江苏紫荆花纺织已经有148项专利。2007年,该公司有一项专利作价就高达到350万美元。“预计2010年,我们的专利将达到500项。届时,专利创造的价值将远远超过目前。”刘国忠说。
“明年,整个行业都要非常小心,企业一定要保护好自己。”雅鹿集团的上述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羽绒服并不是生活必须品,到当前经济形势下,明年的销售量肯定会下滑。所以,企业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要盲目生产。“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品牌越来越少,未来发展机遇还是有的。”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国纺织出口增长10.4%,比去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许坤元解释说,虽然增长在下降,但10.4%的增长幅度是在2007年1700亿的基础上实现的,成绩还算不错。
中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3%增长到30%。今年上半年,曾有不少采购商转向东南亚、印度,但下半年不少又开始回头。
“中国的产品水平和配套是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因此,要想代替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是很难的。”尽管不少企业目前遇到了困难,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认为,危机中还有机会。
■应对之策,创新创品牌,各显身手
面对外贸需求下降、人民币升值以及成本上涨等多重压力,一些抗压能力较差的小型企业纷纷歇业,甚至停业,一部分企业奋力挣扎,而少部分品牌化、产业化、利润化企业则在困境中很是“神气”。
这些企业是如何强筋壮骨抗“寒流”?记者采访了部分企业。
江苏阳光集团在中国毛纺行业中持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告诉记者,他们正是依靠强大的研发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技术进步能力取得现今的成绩。
如今,江苏阳光集团70%的产品(包括成衣)出口欧洲,是众多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的指定面料,阳光集团的产品发布成为国内毛纺企业新品开发的风向标。创新成就了阳光集团在中国毛纺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目前,我们所加工服装的面料,80%以上都是自主设计开发生产的。”陈丽芬语气中有掩盖不住的自豪。目前,“阳光”正在走与国际名牌企业结成战略伙伴,通过服装定牌生产,进而创造自身品牌的新路子。
“设计、创新、管理、服务、宣传”,这是宜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芳总结出来的企业生存之道。宜禾在全国成立了第一家研究所,专门研究高科技的产品以及功能性产品,如防护功能等。宜禾还和国际上一些设计师、相关行业进行结合,整合资源,一方面在研制开发产品上联手,聘请了意大利德国的设计师,另一方面加强信息互通,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为职业装在繁荣国内市场的同时,走向世界。
“品牌是我一生的追求,无论在品牌运作上碰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都将在这条路上锲而不舍、义无返顾。”江苏飞洋鱼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兆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这20多年的品牌发展中,飞洋鱼不断调整自己的品牌发展策略和方向,依靠其精湛的工艺、一流的设计、优良的品质以及严格的内部管理,逐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专家支招,突围,品牌是必由之路
最近几年,江苏纺织服装业不断进步,规模也不断扩大,已形成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差异化。目前,在全国纺织行业中,1/4的名牌在江苏;江苏纺织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去年销售量达7200亿元,占全国的1/4。
面对新的宏观经济环境,江苏纺织服装企业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企业要注重价值的创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说。
许坤元指出,首先要在产品上创新。目前,国内服装行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据介绍,目前全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0.24%,而国外知名品牌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到5%。研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国内服装业的产品格局。
其次是品牌的创新。国内服装业面临生产要素成本增长时表现出严重的不适应,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的价值中生产成本价值占了绝大份额,品牌价值的薄弱是国内服装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服装产业应朝着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赋予服装更多的非物质的文化创意。再次,是经营模式的创新,企业在物流配置、终端服务、营销模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要整合创新,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
国际时装品牌发展管理中心博士王翔生则建议,企业要突破旧有发展路径,寻求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在不断创新,也引导企业、品牌突破旧有发展路径,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王翔生说。
■延伸阅读,苏企突围的四大要素
江苏将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大省”。如何提升地位?如何开思路、找出路、走新路?国际时装品牌发展管理中心博士王翔生认为,品牌江苏必须符合四大条件,即必须有市场、氛围、一定的品牌以及配套设备、企业等。
在王翔生看来,江苏有上万个纺织企业,有数十家高校输送人才,所以,配套不成问题。而江苏市场一直是国外品牌以及中国南方品牌的必争之地,所以市场不存在问题。
法国是时尚之都,哪怕是在咖啡馆,每个人的穿着都透露着时尚,这就是氛围。江苏的这种氛围在慢慢培育,但还不够。而对于品牌,江苏品牌不少,但全国性的品牌还不够,因此要加强品牌的培育。
企业如何才能做出品牌?王翔生认为也有四个要素,即精准的定位,配合定位的设计、现代营销管理手段以及配合的生产。只有具备这四个要素,才有可能成功。
对于未来企业的出路,王翔生给出两个字:创新。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的产品价值越来越大,南方不少品牌已经着手打开国际市场,尝试在越南、俄罗斯等开设专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