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否做好准备,SA8000,这么一个看似吉利的数字标准就悄然牵动着珠三角、长三角众多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神经。突如其来的SA8000,让不少企业真切感受到“狼来了”的危机。此前,他们甚至对社会责任一片茫然。
曾经有一名英国人对社会责任(CSR)做了精彩的概括:“一家健康发展的公司就必须有社会、环境、财政这三条底线。”近日,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主席Alice Tepper Marlin女士亲临北大,介绍全球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她提到目前在世界范围有很多购物指南,这个指南不是指导顾客从哪里购买产品,而是从哪儿购买到一些负责任公司的产品。第一本有关社会责任的购物指南于1988年出版,德国、英国、法国、巴西等国家先后推出了类似的指南。“相信在中国开发出这么一本消费指南,也会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Alice说。
迫于消费者日益增大的压力,很多欧美跨国公司都制定了各自的社会责任守则。企业和消费者都希望制定一个类似ISO9000标准的、全球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同时建立一套独立的认证认可机制,提高社会责任审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也避免浪费资源重复审核。SA8000正是这一国际潮流的产物。它于1997年8月出台之后,首先在发达国家、继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支持。
在不少国内企业惊呼“狼来了”的慨叹中,SA8000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可避免地席卷中国。“SA8000是全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有很多跨国公司的投资和采购行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刘开明博士如是说。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量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和采购,中国一些工厂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名声。在这种压力之下,一些跨国公司就开始在其内部供应链中进行一些社会责任的监督行动,进而扩大到零售商。自2002年以来,国内绝大多数外贸企业也开始面临着社会责任的审核与要求。SA8000的推行意味着国际市场只会越来越重视其供应链的稳定和社会责任表现。
目前,受SA8000约束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电子、服装、纺织、制鞋、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这些行业产品占了我国向美国出口产品的大部分。地区则主要在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
对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来说,SA8000是一剂苦口良药。
有关报道指出,中国企业的劳工问题主要表现在20个方面:
1.非法雇佣童工;
2.违法使用未成年工;
3.收取职工押金、扣押身份证和限制人身自由;
4.侮辱体罚工人,侵犯工人人身权利;
5.超时加班加点;
6.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不依法支付加班费;
7.社会保险覆盖率太低;
8.扣押拖欠职工工资,尤其是拖欠民工工资;
9.没有提供法定的福利待遇;
10.工人住宿拥挤,宿舍条件太差;
11.厂房安全出口不够,矿难频发;
12.消防器材不够;
13.工人消防训练不够;
14.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保管使用不当;
15.工作条件太差,个人防护用品缺乏;
16.特种人员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差;
17.没有工会组织或者形同虚设;
18.就业的性别、户籍、城乡、学历、年龄等歧视突出;
19.女职工的“三期”保护落实差;
20.对员工冷漠,缺乏人文关怀。
上述问题,不仅在中国本土企业存在,在中国的“三资”企业中也存在。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广东省的外资企业所作的调查,其统计数字令人担忧:
1/4的员工不能按月领取工资;
50%的工人被迫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
62%的工人一周工作7天;
1/5的人经常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骚扰;
半数以上工人的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