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无论是对家长或是国家来说,让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到培养教育成一名有知识的大学毕业生,都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啊?然而,作为家长也好,国家也好,我们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的目的是干什么?我以为,第一是责任;第二是让他们发挥作用,能独立自主地走向社会,发挥和创造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三是为未来为子 孙后代负责,让人类一代更比一代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如果能够从以上这三个方面思考问题,只要能发挥作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和社会文明进步发展负责,那么,作为每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应该愉快地走向社会,早日做出贡献,报效父母和国家。
可是,近日看到了一则不少大学生不愿进企业工作的消息,着实令人担忧。而且,对此问题感觉不吐不快。
据6月17日《工人日报》报道介绍,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达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68万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到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工作的仅占21%。换句话说,就是有近80%的大学毕业生不愿进企业。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毕业不愿进企业愿去哪里呢?对此,恐怕绝大多数地人心里都明白:他们想进政府机关,从政做官。
那么,大学生为何不愿进企业的门而想高攀政府机关的大门呢?在我看来,除了长期以来流行的“学而优则士”根深蒂固的“官”理念思想影响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企业与政府机关比,不少企业条件差,待遇低,发展不景气,担心进了企业生活没保障,以后可能还会导致二次甚至三次和多次选择就业问题。二是来自世俗的偏见和家庭的压力。好像大学毕业生天生就是当官的料,如果到企业当工人,是大材小用,让人瞧不起,低人一等。三是由于种种原因所致,现在不少企业领导者与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之间,缺乏思想上的理解和沟通,而互不信任。有的企业领导者又想要出类拔萃的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又担心这样的大学生进了企业是渡金,过不了多久就会孔雀东南飞。有的大学生自感自己在学校只是学习和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实践知识和经验,担心进了企业一下子不能上岗称职,会被企业领导瞧不起撵人。四是由于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现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两座大门是被关闭着的,你在企业工作干得再出色,也不能被交流到政府机关工作。所以,不少大学生担心一步迈错了门,影响其一生,到企业一锤定音,今后无法改变。
要解决大学生不愿进企业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思考和着手。
第一,作为政府来讲,应当不拘一格用人才,给大学生创造多种宽松和谐的成才环境与条件。那就是,今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门应当是畅通的。只要一个人有能耐,适应岗位,在哪里干都行,而且用人选人机制始终是流动的。政府机关的人员又可到企业,企业里的人员也可以到政府机关,进行双向交流,让其工作的平台成为社会竞争的舞台,允许平等竞争。只有人员是经常流动的,竞争的,才能激励人们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施展才华。
第二,作为企业来讲,应当也要不拘一格选人和不拘一格放人,让大学生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只要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能发挥其作用,咋样有利就咋干。把安排接收大学生与培养大学生,统筹考虑。要胸怀全局,着眼未来,甘愿为大学生铺路搭桥。我们应当形成共识,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
第三,作为大学生来讲,应当树立新的积极的人生观念。就是,不管进企业或政府机关,无论到哪里工作,只要能适应,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只要有利于自己成长,在哪里工作都一样,都一样愉快地服从。同时,还要从我国目前还比较贫穷,属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思考问题,面对人生,要体谅党和国家的困难。只要我能就了业,就是为家长和国家尽了一份心,为社会安定团结做了一份贡献。人生的路还很漫长,一次就业,不是一次定了终身。要看到,我们的社会发展速度越快,人们就业成长的路子今后变化的也越宽广。前途光明无限。
总之,只要大家能形成共识,大学生不想进企业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