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省江阴市航道管理处的有关人士介绍,我国1985年从日本引进模袋护坡新技术在江苏无锡锡澄运河南闸段大面积施工成功至今,国内在江堤保护、沿海岛屿护底护面等数十项工程中已成功地应用了这一技术,特别是1988年遭遇特大洪水,土工织物等材料发挥了较大作用。这些都表明模袋护坡技术应用在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模袋是用高强度化纤长丝机织成的双层模型垫袋(状物)。两层织物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用尼龙绳控制厚度。模袋可铺设在需要防护的陆地、水下的坡面上(不需要加铺反滤),用混凝土泵把流动性混凝土或砂浆充灌进去,因模袋具有渗水性,在受到充灌压力时,能将混凝土或砂浆中的多余水分从模袋中挤出,降低水与水泥的比率,从而加速凝固,在短期内得到高强度、高密度的混凝土或砂浆的硬化体来保护坡面。 我国的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海岸线长,护坡工作量很大,所以护坡建设一直是各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有许多有识之士为寻找抗风性能好、工程量小(薄)、消浪作用好、施工方便、维护管理费用小的护坡新技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85年江苏省交通厅引进模袋混凝土护坡技术,并选择在无锡锡澄运河南闸段施工,开创了我国模袋护坡技术应用的先河。如今,模袋护坡技术已先后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内河航道和渠道的护岸、护坦工程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国内模袋护坡技术应用推广的具体表现有: (1)材料生产企业迅速增加;原材料已从单一的锦纶扩大为丙纶、涤纶、锦丙等多种,使模袋布价格大幅度降低;无锡新海浪框格(又称花盆式)模袋新产品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品种出现新突破。 (2)模袋布使用已从渠道、内河走向大江、沿海和海岛,用量上有新的突破,从试验性小量应用发展到了大型工程上大量使用,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显示了新材料、新技术独具的优越性。 (3)模袋护坡施工工艺有新提高,从最初的岸上作业到水下潜水作业,从内河走向大海,在大风大浪中施工,施工水深已达到12米。 (4)模袋护坡的充填厚度,内河一般为10厘米-15厘米,已向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逐步发展,最厚已达60厘米,而且从单层发展为多层,使护坡厚度达120厘米以上。 (5)模袋填充料不局限于水泥混凝土,因地制宜,有的用掺入粉煤灰代替水泥(掺入量最大为35%),还有的用珊瑚砂石粗骨料等。 (6)模袋护坡技术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得到认同。 具有代表模袋护坡技术水平的工程有: (1)1990年7月施工的西沙工程海岸护坡,其模袋护坡坡比1:2,深入水下12米,由潜水员水下作业完成,模袋充填厚度达40厘米,填充料部分采用粉碎后的珊瑚石和砂,并用海水拌和,护坡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开创了国内模袋护坡最深的新记录。 (2)1999年一期工程竣工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导堤模袋护顶,采用了不透水的双层加筋混凝土,袋布采用双层全丙纶机织布,混凝土标号c20,其成型厚度1.24米,开创了模袋混凝土护面的新形式和国内模袋护坡厚度的新记录,积累了在大风大浪中施工的新经验。 (3)天津引源工程模袋混凝土滚水跌水坝,用模袋混凝土浇注滚水部分的流线形断面、底板与消力坎、消力池取得成功,使土工模袋的应用又拓宽了新的领域,在国际国内应用技术水平上也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4)江苏无锡锡澄运河全长36千米,在1985年最早引进模袋混凝土护坡后,逐年施工已累计完成15千米,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2000年1月-4月集中8个施工队,实行社会监理一次完成护岸长11.2千米,面积12万平方米。充灌平均速度每天(一班)为950平方米,护岸长约90米,工作量和施工速度可称是全国内河模袋混凝土护坡历史之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