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我国纺机企业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纺机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有比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体系。而产品质量和成本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技术创新最终的目的也要落到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上。尽管整个纺织业的装备总量包括更新改造,国产设备占绝对优势。但近几年来,在具有“三高”高速、高效、高技术含量特点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特别是四大重中之重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进口设备的比例仍远远高于国产设备,除技术含量的因素外,国产同类产品由于质量低、可靠性差,削弱了国产设备的竞争力。
入世对中国纺机业从远期讲是机遇,但挑战却是现实的。尽管中国加入世贸后的变化是渐进发生的,但给中国纺机企业喘息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国外名牌产品已占领国内市场大半,国外公司的独资企业已建在我们的家门口。入世后的国内市场就是国际市场,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才是我们目前最现实、最明智的选择。
可靠性 一个难言的话题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可靠性是其灵魂,没有灵魂,生产也就终结,当前的主要问题是:
其一,质量观念不强。说质量观念不强,可能所有的企业领导都不会承认,而企业全员质量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却是不争的事实。企业普遍存在问题是,产品供不应求时,把质量放在第二位,市场不景气时,又忙于找米下锅。质量常喊,又常出质量问题。
其二,在提高产品质量上的投入太少。提高产品质量既要以人为本,又要有必要的装备和工艺来保证,尤其是关键工序缺乏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和工艺手段,保证质量就比较困难。
其三,管理不严是出现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企业空有一系列条例制度,“用户至上”往往只是在销售不景气时有用,缺乏规范性,缺少长期不懈为用户高质量服务的意志。
事实上,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不完全是一回事,不论何种档次的产品,只要有好的质量、可靠性高,用户就认可;同样不论那个档次的产品,质量有问题,使用不可靠,将失去市场,而且越是高档次产品,市场失去得越快。国内一家纺机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在沿海某地纺织企业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影响,尽管现在这家企业的产品已开始替代进口,可在那个地区信誉仍难以恢复。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任何产品出现重大质量问题,即使得到纠正,轻则丢掉三年市场,重则五年翻不了身。教训不可谓不沉痛。国产纺机产品与国外品牌相比,用户最大的反映是可靠性差,运转初期故障率高。
面对入世后的国际化竞争,我们能不在产品的可靠性上下功夫吗
低成本 一个永恒的主题
作为获取利润的企业,低成本无疑是企业永恒的追求。低成本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低成本,而我们的产品成本高、质量低是普遍的,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何在呢
成本意识不强是其重要原因。中国纺机产品结构层次,生产集中度低,我国纺机企业数量多,规模经济效益差,尤其是重复生产同类同档次产品的企业太多。例如剑杆织机有20余家生产,针布齿条有30个厂家制造等。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严重不足,低水平产品能力过剩时则导致恶性竞争。由于产品集中度低,内耗大,造成行业成本高,也就没有规模效益,根本无法参与国际竞争。
实施同类兼并,使之形成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生产,提高企业的实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同时降低生产、经营、销售、服务成本,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这一点说,这也给有魂力的核心企业和有作为的企业家提供了新的战场,大胆打破所有制界限以及地方保护,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适时地、理性地进行同类兼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大量事实表明,经营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等问题在众多国企中还普遍存在;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弛、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财务账目不实、采购销售等环节“暗箱操作”、生产经营过程“跑冒滴漏”的问题仍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有资料表明,在中国纺机近百家骨干企业中,除了极少数几个企业建立了动态成本的核算体系外,多数企业成本核算的手段还很落后,电算化水平较低。不要说动态成本,即使静态理论成本也尚有大面积的空白,不少企业产品成本的准确性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无法对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给经营活动带来极大的困难,导致生产盲目性。
因此,借助先进的成本核算体系,提高核算水平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探索建立规范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对大宗物资实行集中采购,对物资采购价格实施例行监督;另一方面,把降成本工作进一步由物资采购向设计和管理降成本扩展。
IT时代,信息化已为众多企业所重视,但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并非仅用计算机取代算盘那么简单,联想、海尔、斯达等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全面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同众多国企一样,中国纺机国家队要参与国际竞争,要走的路还很长。
(据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