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士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原棉市场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如下分析:
--纺织品出口增加对国内原棉需求拉动作用有限
一是纺织品配额短期内依然存在。根据乌拉圭回合ATC协议,2005年之前,中国仍然需要与其主要出口市场通过双边谈判获取配额。短期看,逐步削减配额对促进纺织品出口和拉动原棉需求作用有限。二是纺织品配额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影响不大。我国80%的纺织品出口到没有配额限制的地区,加入世贸组织后受益纺织品只占20%,因此出现原棉需求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性较小。三是针对中国商品的歧视性做法被合法化。12年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期限和15年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使中国纺织品出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有大的增幅。
--国内棉花价格将与国际接轨
棉花和纺织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客观上要求国内棉价与国际接轨。考虑到进口棉花在价格、质量上的优势,尤其是棉花关税配额大大超过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平均进口数量,可以预见,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棉花受到进口棉的冲击在所难免。由于我国棉花生产能力提高,国内对进口棉的需求量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低于关税配额量,因而配额以外40%以上的高额进口关税对国产棉花实际发生保护作用的概率很小。配额内1%的关税对国产棉花基本上不起保护作用,大量的进口棉花在基本无关税阻挡的情况下进入中国市场。
--国际市场价格与棉花进口数量相互影响
关税配额是一个理论上的市场准入机会,不是必须履行的最低进口义务,因此只有国外棉花比国产棉花更物美价廉时,才会出现进口。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的研究表明,中国每向国际市场进口或出口5万吨棉花,国际棉花价格每磅将上涨或下跌1美分。如果中国棉纺厂大量采购国际原棉,棉花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随之上涨,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进口棉的价格优势将丧失。此时中国的棉纺厂又会重新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国产棉花。中国棉纺厂利用国际市场调整用棉结构,将迫使国内棉花生产者调整生产结构,提高原棉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这种市场杠杆的反复调节作用,也将有利于国内的棉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推动中国的棉花生产与棉纺企业共同发展。
--棉花质量成为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原棉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纺织品的质量和档次。棉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客户对产品质量和价格要求十分苛刻。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是我国棉纺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其国内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劳动力价格低于我国,生产装备水平优于我国。这就迫使我国棉纺行业调整产品的品种、质量结构,通过技术升级,装备更新,实现产品由低档大路货向高档精品方向的转变。因此,在棉花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棉纺企业对棉花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成熟度、杂质等的综合质量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高等级”原棉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
--市场对棉花品种需求趋于多样化
随着保护环境,回归自然的观念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有机”纺织服装终将成为未来纺织行业发展的主流。这要求有机棉、彩色棉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棉纱、棉布的用途由服装向家用和产业用转变,高支高密和阔幅床上纯棉用品和涤棉装饰用纺织品发展很快,前者要求原棉起绒性好,中短绒棉的需求量将增加,后者要求与涤纶短纤维(35mm)长度一致的原棉,长绒棉和中长绒棉的需求将增多。
|